索 引 号 XM00135-05-03-2010-000 文 号
发布机构 厦门市统计局 生成日期 2010-09-16
标 题: 2009年厦门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内容概述: 2009年厦门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09年厦门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发布时间:2010-01-16 11:31
字号: 分享:
 

      
  2009年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厦门经济外向度较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较为直接,影响特别明显。市委、市政府果断及时出台促进外贸企业出口增长、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减轻企业负担、扩大内需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遏制了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快速下滑势头,经济运行出现了回升向好趋势,呈现出工业经济企稳回暖,服务业贡献份额扩大,消费稳定增长,进出口逐渐回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物价水平缓慢回升,就业形势稳定趋好的格局。
  积极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厦门经济发展触底反弹,回归平稳健康发展轨道。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23.21亿元,增长8.0%,增幅比最低谷的1月份增幅(-6.9%)回升14.9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幅逐月回升,呈低开高走之势,在上半年时止跌企稳实现0.6%的增长后,全市经济回升速度逐步加快。

  一、着力推进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奠定企稳基础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第一产业,产业素质整体提升。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03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785.95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816.23亿元,增长14.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48.4:50.3,第三产业较快增长,比重上升,与上年产业结构(1.4:52.4:46.2)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4.1个百分点。
  (一)工业生产逐步企稳速度逐月回升
  受金融危机影响,厦门工业生产经历了近年来少有的低谷阶段,2009年前三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单月产值只相当于2007年同期的平均水平,跌幅较深。但随着海外市场的逐步企稳和回暖以及我国“扩内需、保增长”等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厦门工业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工业生产总量逐月放大,五月份后工业生产连续实现环比增长,特别是四季度回升速度进一步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由一季度的-15.7%,上半年回升到-11.4%,1-9月份为-5.9%,全年回升到增长1.6%。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86.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实现工业增加值670亿元,增长3.2%,占全市GDP的比重41.3%,工业由前三季度牵制全市经济发展变化为全年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工业仍是影响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03家,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784.02亿元,增长1.6%,实现工业增加值654.62亿元,增长2.8%。其中,产值比上年增长的企业共89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6%,合计完成产值1326.52亿元,产值增量达304.96亿元,其中产值增量上亿元的企业有49家,合计实现产值增量193.75亿元,占全市产值增量的63.5%;产值比上年下降的企业有1309家,占55.4%,共完成产值1457.5亿元,其中产值减量上亿元的企业有67家,共减少产值314.87亿元,这部分大企业产值的持续下滑,是影响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原因。
  从行业看,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33个行业大类中,比上年增长的行业有11个,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全年市委市政府着力重点培育的13条产业链共完成产值1786.14亿元,其中有5条实现增长,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平板显示、汽车、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这4条产业链已超百亿元,工程机械、现代照明和太阳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这3条产业链接近百亿规模;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增长乏力,全年共完成产值2049.59亿元,比上年下降7.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3.6%,比上年减少1.6个百分点。
  从主要产品产量情况看,部分产品出现强势增长,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液晶(LCD)电视机增长2.3倍,化学药品原药增长3.3倍,饼干增长1.9倍,集成电路增长1.3倍,低压开关板增长51.4%,罐头增长31.7%,数码相机增长29.4%。
  (二)服务业贡献份额扩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保增长促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港口物流、金融、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3%,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直接拉动GDP增长达6.0个百分点,为全市GDP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流动性过剩和居民购房刚性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销售持续旺盛,2009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529.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9%,其中住宅销售401.30万平方米,增长1.7倍;商品房销售额420.82亿元,增长1.1倍,其中住宅销售额358.57亿元,增长1.7倍。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较快增长,全年实现134.75亿元,增长119.2%,比上年提高29.1个百分点。
  二是由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我市金融业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长,年内东莞证券、国信期货等金融机构落户厦门,宝龙地产等3家公司在香港上市,三安电子借壳上市,建发股份等上市公司顺利再融资。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继续扩大,至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48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增速比上年提高17.1个百分点。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45.86亿元,增长26.4%,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直接拉动GDP增长1.8个百分点。
  三是观音山、新站等商务运营中心区引进一批企业的地区总部、销售中心和结算中心,柯达亚太营运中心入住厦门,带动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速逐季提高,全年实现增加值184.51亿元,增长16.1%,比一季度、上半年和1-9月分别提高12.5、6.9和3.9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
  四是旅游会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524.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36.01万人次,增长8.3%;国内旅游者2388.84万人次,增长15.5%。实现旅游总收入325.43亿元人民币,增长7.2%旅游创汇8.37亿美元,增长14.8%。全年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116场,展览面积85.76万平方米,增长36.8%;各类外来会议1323场,参加会议人数32.48万人次,增长12.4%。全年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4.63亿元,增长7.2%,扭转上半年下降的局面,比1-9月提高4.3个百分点。
  五是港口运输稳步增长。200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1096.28万吨,比上年增长14.4%,集装箱吞吐量468.03万标箱,下降7.0%;空港旅客吞吐量1132.95万人次,增长20.7%,空港货邮吞吐量19.60万吨,增长0.3%;邮电业务总量57.65亿元,增长10.3%。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23.60亿元,增长11.4%。
  (三)三农工作扎实推进
  2009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紧紧把握海西发展机遇,始终抓住农民增收这一核心,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33.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
  龙头企业带动发展。2009年新增“盛洲”、“海堤”、“兴盛”等3个中国驰名商标。全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生产销售收入170.3亿元,年创汇3.91亿美元,上缴税收5.39亿元。带动本地农户12.31万户,吸纳本地农民1.8万人进厂务工,农民从产业化组织获得收入15.21亿元。全年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1家,总数已达101家,注册资金达1.2亿元,社员5797人,带动周边农户4.6万户,占我市农户总数的20.4%。
  农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153元,比上年增长8%,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收入构成的四项来源均呈稳步增长态势:人均工资性收入4796元,增长9.0%,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为52.4%,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上涨4.7个百分点,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拉动力;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938元,增长4.8%;人均财产性纯收入1158元,增长12.6%;人均转移性纯收入261元,增长7.9%。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继续实施20个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12个老区山区建设,新增4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新建改建通行政村和自然村公路143公里,通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75%。新开通农村客运公交线路4条,全市镇(街)通客车率100%,行政村通客车率94%。完成村村通讯网络和有线电视覆盖,已实现ITV网络和光纤行政村通达率100%,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宽带”,并完成农村天翼3G移动网络全网覆盖。完成13个高山行政村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工程,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5730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修订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降低参保门槛,扩大参保范围,全年新增参保人员7980人,累计参保人员达5.23万人。全市农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登记人数达到45.67万人,参保率达到98%。对全市185所农村中小学开展合格校建设总体规划及评估,已完成评估54所。完成58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新建2个镇综合文化站、20个村文化室、97个农家书屋。
  二、着力拓展内外需求,增强发展动力
  (一)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汽车类商品持续旺销
  在政府“促消费、扩内需”政策的引导下,天虹、富山诚达、华联百货等大型商场常常人满为患,酒店餐饮、大排档等消费往往需要预定,汽车销售数量更是大幅增长,人们对政府调控经济的信心及消费的刚性需求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全年全市消费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从全年走势看,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幅呈现逐月走高运行的态势,特别是四季度增长较快,10月、11月、12月当月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3.9%、26.4%和26.4%,比前九个月当月增幅均高出近10个百分点。
  从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8.9%;零售业实现334.39亿元,增长17.4%;住宿餐饮业实现68.42亿元,增长13.1%;其他行业完成16.86亿元,增长11%。
  从企业看,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303.99亿元,增长14.7%,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2.2%;限额以下企业实现零售额167.77亿元,增长16.7%。全市各大商场在相关部门的引导支持下,积极调整营销策略和商品结构,引进更多有竞争力的品牌,举办各种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全年天虹商场、麦德龙等大型百货、超市共净增零售额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全年实现零售额超亿元的贸易企业62家,比上年增加12家,共净增零售额35.36亿元,增长20.9%;全年实现零售额超5千万元的住宿餐饮企业11家比上年增加2家。
  从商品类值看,汽车消费强劲增长。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汽车类零售额89.30亿元,占限额以上批零业零售额的近三分之一,增长39.1%,带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5.9个百分点,其中,小轿车零售3.77万辆,增长45.5%。百货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中西药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较快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50.0%、28.6%、20.6%和33.4%。
  (二)大力推动重点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收窄
  2009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2.12亿元,下降5.3%,其中城镇投资863.03亿元,下降5.5%,增速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但降幅总体上呈现逐月收窄之势,全年各月降幅分别为28.3%、18.0%、19.5%、16.9%、14.0%、13.5%、15.5%、13.3%、13.2%、12.5%、9.4%和5.5%。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建设。翔安隧道全线贯通,福厦高铁货车试运行,厦深铁路、沈海高速扩建、厦漳跨海大桥等项目建设加快,成功大道、丙洲大桥建成通车。全年全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2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32.53亿元,下降17.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170.01亿元,增长17.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完成投资12.35亿元,增长12.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09.09亿元,增长18.6%。
  工业投资降幅较大。今年以来,我市工业企业投资增长乏力,一季度、上半年、1-9月工业投资降幅分别为23.1%、26.9%和27.0%,明显高于城镇项目投资的降幅。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65.48亿元,下降18.2%,降幅较1-9月收窄8.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30个行业中的19个行业投资下降,其中9个行业降幅超过50%。全年全市工业园区投资完成18.78亿元,比上年减少投资18.05亿元,下降49%,是影响工业投资下降的主要因素。
  (三)外贸形势逐步回稳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里扶持出口的各项措施,落实出口退税和各类奖励扶持资金,千方百计支持帮助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全年全市共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433.14亿美元,下降4.5%,降幅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9.4和1.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76.68亿美元,下降5.9%;进口156.47亿美元,下降2.1%;贸易顺差120.21亿美元,下降10.3%。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外贸进出口自2008年11月起连续大幅下挫,到2009年6月份开始企稳,9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出现增长,11、12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较快增长。12月实现进出口总值42.66亿美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9.8%,环比增长11.2%。
  私营企业进出口逆势增长。全年私营企业完成进出口131.57亿美元,增长23.7%,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30.4%,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10.05亿美元,增长24.3%,进口21.52亿美元,增长20.7%;三资企业进出口降幅较大。全年三资企业完成进出口232.57亿美元,下降14.1%,其中出口137.41亿美元,下降15.8%,进口95.17亿美元,下降11.6%。
  一般贸易进出口小幅增长。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230.97亿美元,增长6.5%,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3.3%。其中,出口155.20亿美元,增长5.5%;进口75.77亿美元,增长8.6%。
  三、着力保持收入增长,优化企稳效益
  (一)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受实体经济企稳回升和成品油税费改革后消费税增收较多等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呈现低开高走态势,2009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51.38亿元,增幅从1月份的下降9.1%上升至全年增长10.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240.55亿元,增幅从1月份的下降15.2%上升至全年增长9.2%,均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在地方税收中,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9.7%、9.7%、13.9%、6.4%。
  (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2009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31元,比上年增长9.1%。居民家庭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四大项收入来源均呈上升趋势,工资性收入仍是收入的主体。全年居民人均工薪收入20637元,增长8.7%,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69.4%,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6.9个百分点;人均经营净收入2181元,增长15.6%;人均财产性收入1515元,增长89.9%;人均转移性收入5418元,增长2.7%。
  消费者的信心正在逐渐复苏,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各季度城镇居民消费者信心总指数分别为83.7、86.8、86.5和90.0,呈逐步上升的态势,但仍处于相对悲观的区间,居民消费增长慢于收入增长,居民储蓄大幅增加。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990元,增长5.1%,比可支配收入增幅低4.0个百分点。其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1.9%、12.8%、4.2%、24.5%、1.9%和11.1%;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支出分别下降1.7%和12.4%。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158亿元,增长24.6%。
  (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回升速度快于生产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稳步回升。1-11月,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3.29,比上年同期上升2.7个点,比年初提高了20.78个点,自5月份开始连续实现环比增长。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1.35%,上升1.0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1.38%,下降3.7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4.65%,下降2.2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88次,减缓0.16次;成本费用利润率6.57%,上升1.8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1.30万元/人,净减0.67万元/人。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51.3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2%,好于全省工业利润23.8%的增幅。从行业构成看,全市33个行业大类有31个行业实现了盈利,占93.9%,从企业构成看,全市2203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1407家实现了盈利,占63.9%。
  四、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增强企稳后劲
  (一)利用外资总量仍居全省前列
  2009年,全市新设外商投资项目325个,合同利用外资13.65亿美元,仍居全省首位,占全省总量26.0%,比上年下降28.0%,比年初的下降49.0%收窄了2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6.87亿美元,下降17.4%,降幅比年初收窄了14.4个百分点。
  全年引进千万美元项目54个,合同外资9.67亿美元,下降33.8%,其中新批项目34个,合同外资5.75亿美元,增资项目20个,合同外资3.92亿美元。年内,《财富》500强公司新设5个项目,有3个500强公司首次来厦投资,即特易购(TESCO)、乐金(LG)和百威英博公司,新增合同外资1.25亿美元。至年底,共有十一个国家/地区48个500强公司在厦投资86个项目,投资总额为38.6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8.73亿美元。
  新设项目拉动作用明显。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呈现逐月企稳回升态势,新设项目个数从1月份的21个、同比下降57.1%回升至12月的44个、增长83.3%。全年新批项目合同外资金额7.9亿美元,逆势增长,增长2.4%,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量的57%,比重比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
  高端制造业集聚化明显。市委市政府重点发展的13条制造业产业链中,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利用外资产业集聚明显,合同外资金额占制造业合同外资金额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3倍,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7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7.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4.8%。
  (二)财政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财政支出重点突出,为积蓄发展后劲提供强势支撑。2009年,全市财政支出26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环境保护支出5.48亿元,增长191.6%;交通运输支出39.08亿元,增长64.5%;农林水事物9.20亿元,增长30.3%;医疗卫生支出12.31亿元,增长14.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54亿元,增长12.7%。
  (三)资金筹措渠道拓宽
  全年共争取中央增投资金3.5亿元。成功发行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支持我市BRT等项目建设。债券融资取得较快发展,港务集团发行23亿元中期票据,建发房地产集团和海沧投资集团发行12.3亿元企业债券,建发集团、厦门国贸和厦门钨业共发行22亿元短期融资券。各金融机构抓住国家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989.64亿元,增长26.2%,增幅比上年提高15.1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1718.19亿元,增长30.0%。
  (四)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持续上升
  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和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判断的企业家信心指数逐步走强。年内,厦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从一季度的91.70“低度不景气”区间一步步回升到四季度122.16“中度景气”区间,比上年上升30.66点。厦门市企业景气指数从一季度的99.7回升到四季度的129.15,比上年上升26.45点。年末大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157.24进入“高度景气”区间运行,充分显示出作为我市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大型企业的企业家对我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
  (五)物价回升折射需求增加
  CPI先抑后扬。2009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7%,其中,低收入居民生活费用指数下降3.2%,服务项目价格下降2.8%,消费品价格下降2.6%,工业品价格下降2.9%。全年CPI同比幅度呈现“先降再升”态势,1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价格微涨0.1%,2-11月份均维持较低水平,CPI最高降幅出现在6月份,同比下降4.7%,7月份后降幅逐月缩小,并在12月份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7%。构成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呈“三升五降”态势,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1%;衣着类下降5.7%,居住类下降5.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5%,食品类下降2.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4%。
  PPI跌幅较大。受原材料价格下降的影响,全年厦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滑,累计指数为91.7,比上年下降5.78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品价格下降8.6%,重工业产品价格下降7.6%。从两大部类来看,生活资料产品出厂价格下降2.3%,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下降11.0%;分行业来看,在所调查的34个大类中,出厂价格上涨的有12个行业,上涨面为35.3%;出厂价格下降的有21个行业,占61.8%。
  五、着力提升两岸交流合作水平
  制定《厦门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积极争取厦门经济特区扩区、设立两岸金融合作实验区等政策支持,及时推出对台先行先试新举措。
  (一)对台产业对接与合作不断推进
  积极推进厦门与台湾在先进制造业、金融、服务外包等十个方面的对接与合作,全年台湾直接投资项目135个,增长12.5%,占全市新设外资项目总数的41.5%,居各来源地首位,合同台资8712万美元,增长81.8%,实际利用台资1.1亿美元,增长7.7%。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交流基地、对台体育合作交流基地,成立了全国首个海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建立了厦门闽台农业高新技术园区、闽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闽台花卉高科技园和台湾种苗引繁示范基地等,富邦产物和富邦人寿在厦新设独资产险公司。对台贸易逆势增长,2009年我市对台进出口贸易总额42.01亿美元,增长9.7%,其中自台进口34.04亿美元,增长9.1%,占全市进口额的21.8%;对台出口7.96亿美元,增长11.9%。厦门口岸进口零关税台湾水果货值和数量均超过前四年的总和,占全国进口量的七成。
  (二)两岸直接往来渠道不断拓展
  稳步推进“大三通”,开辟厦门至高雄、基隆、台中海上货运航线,率先开辟两岸客货滚装运输新航线。顺利完成两岸常态包机,实现厦门每天都有直飞台湾的定期航班。建立厦金邮件总包直封关系,厦门邮政局成为大陆唯一与金门直接互发各类邮件总包的邮局。不断完善“小三通”功能,厦金航线增加到每天32个航班,全年运载旅客119.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5%。大陆首家台资旅行社—厦门灿星国际旅行社正式开业,顺利启动大陆居民经金门赴台湾本岛旅游,旅游双向对接更加深入,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澎湖和台湾本岛旅游团组大幅增加,厦门接待台湾入境旅游者不断增长。
  (三)各领域交流交往更加密切
  成功举办海内外广泛关注的两岸民间大型交流活动——首届海峡论坛,积极发挥台交会、海峡两岸农产品产销研讨会、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对台经贸交流合作平台作用,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青年联欢节、两岸龙舟赛、保生慈济文化节、首届郑成功文化节、孔子文化节、首届厦金海峡横渡活动和海峡杯帆船赛等活动,全年举办的大型对台文化交流活动超过30项。厦门卫视入台驻点获批。闽南之声广播和台中广播联合制作的两档节目在台中地区落地播出。两岸基层政党交流和城市交流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实现市政府、市政协代表团赴台参访和两岸区级基层政党交流。
  六、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一)加快新城区建设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按照“四高”要求,完成集美新城、翔安新城和环东海域新城规划设计方案国际招标,全力推动岛外新城启动区规划建设,杏林湾核心区启动招商。全年岛外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6.8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比全市投资速度快5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1%。
  (二)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
  15个在建社会保障性住房全年完成投资9.1亿,竣工11786套。至年末,累计完成5496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配租配售工作,其中,经济适用房配租完成1274户,保障性租赁房选房配租4222户,全市廉租住户实现“应保尽保”。
  (三)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实施新一轮就业困难人员和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市14255个就业困难对象实现了再就业。加大力度促进厦门生源毕业生就业,出台系列减负帮扶措施,对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提供支持,加强与劳动力输出地的联系,推动校企合作对接,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9.14万人。至年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为71.07万人,实有登记失业人数2.9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在厦大学生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215.18万人。至2009年底,城镇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养老保险121.96万人,比上年增加6.16万人;医疗保险128.40万人,增加5.90万人;失业保险105.07万人,增加4.08万人;工伤保险99.48万人,增加3.96万人;生育保险98.00万人,增加5.06万人。
  (四)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实施教育普惠政策,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各项收费1.17亿元。新建扩建中小学项目14个,新增中小学学位1.6万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比率达到67%。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全市1682栋校舍的排查鉴定,实施9.33万平方米校舍加固重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市普通高中生在三级以上达标校学习的占97%。
  建成14个中央增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完成21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26所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健全妇幼保健三级网络。推进市级综合医院建设进度,长庚医院新增1500个床位,市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楼建成投用,第一医院、中山医院、仙岳医院扩建项目进展顺利,启动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市中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
  成功举办“第七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首届“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厦门市第四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完成小白鹭艺术中心、同安文化中心、同安梧侣文体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以及部分演出场馆改造。推动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南音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总体而言,作为一个开放度很高的城市,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给厦门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齐心协力,经济增长呈现出逐步复苏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就明年形势而言,从总体上判断,世界经济的大局已基本稳住。美国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的局面,今年第三季度经济环比折年率增长2.8%,日本也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二、三季度分别增长0.7%和1.2%,欧元区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三季度增长0.4%,国际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回暖,这对外向度较高的厦门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国家仍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拓展国内消费需求政策不变,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将全面推进,这也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开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明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将逐步趋好,对厦门经济发展总体有利,利大于弊,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伤害是深重的,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将是漫长曲折的过程,明年厦门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信心,确实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主办: 厦门市统计局承办:厦门市信息中心

网站标识码 3502000005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4闽ICP备09009896号-2

版权所有:2024©厦门市人民政府(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