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统计微信 > 最新发布
砥砺前行 成绩显著--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厦门工业经济发展成就
发布日期:[2019-09-17 16:26] 【字体: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厦门从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生产落后的前沿阵地,建设成为了经济较发达、“高素质、高颜值”的沿海开放城市,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七十年间,厦门工业经济砥砺奋进,阔步前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经济规模迅速壮大,所有制结构由内向外,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明显,效益水平不断提升。工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形成了行业较为齐全、产业特色明显、技术水平领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支柱作用。

一、厦门工业发展历程 

解放前,厦门仅有几家设备简陋的酿酒厂、烟厂、火柴厂、电池厂等小工厂及一些作坊式生产的企业,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搞工业几乎是从零开始。195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只有2179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1957年,全市的固定资产平均占用额为287.3万元,流动资金平均余额为588.4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538.8万元。回顾厦门工业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一)创业发展期(1950-1977年): 厦门工业走过了迅速发展的“一五”时期,又经历了困难时期和十年动乱影响,迂回曲折、几起几落,发展缓慢。在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整个“一五”时期(1950-195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增长21.3%的速度;“二五”时期至改革开放以前(1958-1977年),受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影响,工业生产遭受了很大损失,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工业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对内未曾搞活,对外尚未开放,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不明显,1977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6.31亿元,比1958年增长3.16倍,年均增长8.2%

(二)发展起步期(1978-1985年)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设立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建设2.5平方公里的出口加工区,1984年又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厦门全岛,为厦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一时期,厦门工业发展着力于轻工业,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同时出现了少量“三资”企业。工业规模从1978年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6.52亿元增加到1985年的21.38亿元,由于总量较小,发展度较快,年平均增长21.9%(现价,下同)。

(三)快速增长期(1986-2000年):这一时期,厦门市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重工业的比重大幅上升,“三资”企业大量增加,工业产品对外出口的比重大幅上升,逐渐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业结构,产品不断丰富,产值不断提高,速度持续增长,工业经济保持快速的上升势头,工业总产值从1986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值23.83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699.68亿元,增长28.36倍,年均增长29.7%

(四)调整回稳期(2001-2014年):这一时期,厦门市坚持优先发展工业,以工业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发挥国民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工业发展开始从做大向做强转变。在经历了二十多年20%以上的快速增长后,厦门工业产值规模显著扩大,但增长速度有所回落,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厦门造成较大冲击,工业经济一度处于困境之中。在中央和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厦门工业很快摆脱危机影响,重回健康发展轨道。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803.2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894.93亿元,增长5.1倍,年均增长16.3%

(五)提质转型期(2015年至现在):这一时期,面临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转型升级和“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等挑战,厦门工业积极应对,出台一系列稳增长、促转型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重点,延伸和完善重点产业链,同时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工业经济由快速增长逐步转向速度趋稳、质量提升,呈现明显的“减速换档”特征。2015-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9%5.4%8.1%8.8%增速趋于平稳,质量不断提升,新动能进一步显现

二、厦门工业发展成就

(一)总量规模显著扩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厦门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50年,全市120家工业企业全部为小微型企业,产值规模小,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仅为2179万元。到新中国成立三十年的197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仍不到10亿元。到199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2002年首次突破千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025.49亿元,2015年突破5千亿元,达到5028.68亿元。到2018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1985家,规上工业产值规模达到6446.98亿元,是1950年的2.96万倍,年均增长16.3%。工业企业按规模划分,大型企业91家、中型企业318家、小型企业1513家、微型企业63家,分布在工业的35个行业大类、142个行业中类、316个行业小类中。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市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737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856.4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38.22亿元,利税总额541.4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8%90.4%92.1%;其中,产值规模在十亿元以上的企业105家,五十亿元以上的企业17家,百亿元以上的企业9家。

(二)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70年的快速发展,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2018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672.23亿元,比1952年增长1.15万倍,年平均增长15.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4791.41亿元的34.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6%,工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速比同期GDP平均增速高出3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推动了全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的结构由1950年的292942调整为2018年的0.5:41.3:58.2

(三)外向型工业经济结构逐渐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厦门工业所有制结构单一。1950年,120家工业企业全部为私营企业。改革开放尤其是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后,大批港澳台及外商资本前来投资设厂,为厦门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78年,厦门304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全民、集体所有制分别为115家、189家,以轻工业产品为主,出口额只有0.12亿美元。2018年,厦门“三资”工业企业的比重大幅上升,规模以上“三资”企业691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34.8%,完成工业总产值3908.1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60.6%。实现出口的规上企业有1083家,占全部规上企业数的54.6%,合计完成出口交货值2293.22亿元,出口交货值率达37.1%,产品出口面向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外向型的工业结构,厦门工业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四)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迅猛增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厦门工业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迅猛增长,很多产品从无到有,产量从小到大,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也明显提高,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进入较强竞争力阶段,居于全国先进行列。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传统工业产品如饮料酒、卷烟等产量均比1950年有大幅度的增长,而许多工业新产品也经历了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的过程,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器材,以及智能手机、液晶电视机、微型计算机、平板电脑、平板显示器等电子通信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

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情况

 

单位

1950

2018

2018年比1950年增长(倍)

年均增长(%)

饮料酒

千升

398

82215

205.8

8.3

卷烟

万支

7116

4046194

567.6

9.9

液晶电视机

8921460

 

 

微型电子计算机

9435763

 

 

液晶显示屏

万片

10546

 

 

笔记本计算机

3197623

 

 

移动电话

7226026

 

 

新能源汽车

10851

 

 

(五)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近年来,厦门工业发展从追求工业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提升,工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向好,工业效益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厦门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26.24亿元,是19591.29亿元的4749倍;实现利税总额588.18亿元,是19602005万元的2933.6倍;其中,实现利润总额369.67亿元,是19601935.6万元的1910倍;吸纳就业人数63.12万人,人均创利税达到9.32万元。

201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254.07,其中反映发展能力的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8.88 %,反映降本增效能力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85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总资产贡献率为9.43 %,反映营运能力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67次,反映工业生产产品已实现销售程度的产品销售率为95.22 %,反映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为51.64 %,反映企业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6.14万元/人。

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厦门工业通过调整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加快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支柱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效果明显,同时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厦门工业经济发展逐步从“重速度”向“重质量”转变。 

(一)支柱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电子和机械装备两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2018年,厦门电子、机械两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43.9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9.5%,产值规模跃上新台阶。

电子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制造业最主要的支柱行业,是企业数最多、产值最高、上下游配套最全的一个行业,长期以来一直在全市工业中保持主导优势,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20.9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4%。其中,平板显示产业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14.87亿元,成为厦门市首条千亿产业链;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作为厦门市打造的十大千亿产业链()之一,已形成以计算机、手机、定位导航等产品为主导的产业体系,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04.44亿元;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正加快布局,蓄势发展。

机械装备产业:基本形成了以金龙、厦工、ABB、林德叉车及厦船重工等骨干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物流配送为保障的生产组织体系,大中型客车、输配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占有重要地位。2018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37.0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1%。其中,汽车产业完成工业产值416.12亿元;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完成工业产值351.21亿元;航空工业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41.47亿元;工程机械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12.71亿元。

(二)优势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效果显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水暖厨卫、运动器材等优势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效果明显。其中,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8年实现总产值301.37亿元;服装产业借助品牌和产业链优势,由以代工生产为主大跨步踏入品牌营销,发展模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2018年完成工业产值115.01亿元;水暖厨卫企业积极培育自主品牌,产业链建设由研发、制造向市场营销、服务、厨卫文化等方向发展,2018年完成工业产值176.97亿元;运动器材产业涌现出一批本地自主运动健身品牌龙头企业,已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和较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厦门市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运动器材制造和出口基地2018年完成工业产值87.2亿元。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大力发展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推动厦门市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2793.22亿元, 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43.3%。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日趋增强,2018年实现产值1946.56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比重30.2%,占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69.7%,所占比重接近七成。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厦门ABB高压开关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新材料产业在调整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LED外延片和芯片产值规模居全国前列。

(四)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厦门工业企业在生产持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注重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步伐,工业研发经费占比不断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厦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17.5亿元,占全部规上企业研发投入比重高达89.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1.96%,投入强度位列全省第一。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7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7家、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4家、工业设计中心4家、人工智能创新示范3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单位2家。全市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93.9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7.9%

(五)由轻工业为主逐渐向重工业转化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转型升级,厦门工业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为轻工业,转变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并向适度重化提升。2018年,轻工业完成产值1779.81亿元,重工业完成产值4667.17亿元,轻重工业比重为27.6:72.4,与1950年的937相比,重工业比重提高了65.4个百分点。以汽车、重型装备工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等内源性经济迅速发展,更好地带动整个厦门工业的蓬勃发展和地区竞争力的上升。

四、工业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通过大力推进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实施提升岛内,拓展岛外的差别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工业的发展空间,岛外工业比重不断扩大。2018年,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岛外四个区合计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已达71.3%,超过七成,工业区域布局趋向优化。同时,建成若干个特色工业园区,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区、机械工业产业区、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区、生物医药产业区、航空产业区等若干产业园区,以及一区多园的火炬高新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和软件园二期、三期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有效集中了各项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工业化进程,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进程中,厦门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式、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厦门工业在70年间获得了年均16.3%的增长速度,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真正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飞跃,成绩斐然。展望未来,厦门工业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培育壮大新动能,优化提升传统动能,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产业链群为核心,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作出新的贡献。

 

                                    执笔: 胡婷婷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