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厦门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年。厦门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科学谋划,奋力争先,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全市经济建设沿着上升的轨道运行,企业家信心满怀,企业景气指数一直处于较高区间运行,全市经济增长速度逐月加快,财政税收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劳动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全市经济建设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十一五”规划实现开门红。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实现又好又快
经济增长平稳快速。2006年,全市共实现生产总值(gdp)116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经省统计局评估),增幅在全省九个设区市和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均位居第一。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从各季度增长速度看,一季度增长 14.5%,1-6月增长15.3%,1-9月增长15.9%,1-12月增长16.7%,呈现平稳上升的运行态势。2006年厦门市人均生产总值(常住人口)为49463元,比上年增长11.7%,折合6175美元。
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2006年,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综合效益开始显现,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经济运行的规模、效益和速度协调发展。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5.17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在全省九个设区市中总量和增幅均位居第一,财政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7%,比全省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43.91亿元,增长38.6%,创12年来新高。随着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以及第三产业的较快增长,营业税增幅再创新高,比上年增长37.0%;企业所得税较快增长,增幅达31.8%,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充分反映了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节能降耗初见成效。2006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耗电888.1度,比上年减少5.7度,万元生产总值耗水19.5吨,比上年减少1.3吨,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每度工业用电实现工业总产值38.7元,比上年增加2.3元,每立方米工业用水实现工业总产值2777元,增加255元;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生产总值7407万元、创造工业总产值1.56亿元,这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大中型城市中都处于领先的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协调。随着岛外各区建设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特别是随着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厦门(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岛外各区经济越来越活跃,各区间经济发展更趋协调。2006年全市六个区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均在46%以上、区级财政收入增幅均在30%以上、合同利用外资增幅均在5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均在20%以上。各区产业结构差别依然明显。2006年,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实现生产总值分别为348.95亿元、339.84亿元、148.73亿元、180.89亿元、90.62亿元、53.34亿元,增幅分别为14.6%、15.1%、15.2%、21.7%、20.3%和21.9%。思明区是全市的商贸中心,其第三产业比重达80.9%;其他五个区仍为工业主导型格局,特别是湖里、集美、海沧三个老工业区第二产业比重均超过70%;同安区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翔安区则接近50%,两个区的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24.9%和35.6%,大大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和其他各区的增长速度,随着全市工业布局的不断调整,同安区、翔安区将成为厦门市最具潜力的工业发展区。
二、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二、三产业共同推进全市经济协调发展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继续调减,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长较快,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0∶55.6∶42.4调整为1.6︰54.0︰44.4,二产比重略有下降,三产比例继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29亿元,比上年下降14.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27.95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16.13亿元,增长16.7%,三次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7%、48.6%和53.1%,分别拉动gdp增长-0.3、9.8和7.2个百分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9月,市委、市政府通过了《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农村社会经济在一个更高、更宽、更快的平台上加快发展。全市上下紧紧抓住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机会,按照发展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全方位转移农村劳动力。受耕地减少、气候异常、生猪价格下跌和东海域整治等的影响,全年农业生产处于调优调减的状态,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0.19亿元,比上年下降14.0%。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整体实力快速发展,全市3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年产值12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上缴税金总额1.79亿元,增长22.5%,固定资产投资5.54亿元,增长6.7%,科技开发投入9857万元,增长17%。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本地工2.63万人,本市农民从产业化组织得到的收入为16.26亿元,比上年增长7.9%农民从中实现人均收入2431元,比上年增加178元。通过政策扶持,安排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转移力度,全年完成培训739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2.42万人次。至2006年底,全市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累计3.06万人,其中当年新增1.47万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增长幅度仍居全省第一。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68元,比上年增长10.2%。岛外同安工业集中区、翔安高新产业区、集美园博园、海沧新港区等工业园区的开工建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机会,同时务工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比上年也有小幅提升,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3370元,增长13.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五成,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社会保障的成效,农民转移性现金收入逐年提高,全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173元,增长31.2%。岛外工业大开发和“金包银”工程的实施,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进展加快,非农产业纯收入不断提高,比上年增长16.4%,这将是今后我市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工业继续发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2006年厦门工业生产呈低开高走态势,随着市政府促进工业生产和鼓励扩大出口一系列措施的贯彻落实,加上节庆市场的拉动,以及工业园区新项目的陆续投产,进入8月份以后,全市工业生产明显加速,规模以上工业单月产值均超过200亿元,其中12月规模以上工业当月完成产值238.61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27.4%,单月产值再创新高。全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44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实现增加值558.79亿元,增长1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366.9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6.9%;实现增加值536.99亿元,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6.2%。工业仍是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8%,拉动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但受个别大企业生产战略调整、停产、转产的影响,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年末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4.71,比上年下降5.3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9.19,下降4.6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93,下降1.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28.48亿元,比上年下降3.1%,若扣除这些企业的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增速则可以达到28.1%。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仍然较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共上缴税收6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已交增值税41.83亿元,增长23.0%,已交消费税17.46亿元,增长10.9%。
工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有效发挥启动器和吸附器的作用,产业集聚效应显现。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海沧石化工业集中区等五大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全年五大工业园区完成投资51.32亿元,一大批标准厂房相继竣工交付使用,岛内工业企业向岛外工业园区迁移取得成效,一大批新企业新项目也相继进驻园区,并有部分项目已经开始投产实现效益,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高新技术企业继续领先发展。全市85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323.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9%,比上年增长22.0%,高出全市工业增幅1.2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45.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9.4个百分点。三大支柱行业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三大支柱行业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91.4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7%。电子、机械、化工行业全年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864.84亿元、568.8亿元、357.85亿元。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是全市工业的主要支撑。全年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283家,增加39家,共完成产值197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3.4%,净增产值300.3亿元。全年累计产值超50亿元企业有6家,共完成产值717亿元,比上年净增112亿元。
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006年,在房地产、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服务行业较快增长的带动下,厦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幅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33.27万平方米,增长32.6%,其中住宅销售317.39万平方米,增长16.6%;商品房销售额274.7亿元,增长52.8%,其中住宅销售额209.5亿元,增长62.2%,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9%,增幅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8%。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806.3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0.04亿元,增长17.1%,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4%。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792万吨,比上年增长17.7%;集装箱吞吐量401.34万标准箱,增长15.4%;空港货邮吞吐量17.50万吨,增长10.3%;空港旅客吞吐量729.73万人次,增长16.1%;邮电业务总量42.5亿元,增长17.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65亿元,增长15.4%,电信业务总量37.85亿元,增长17.7%,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增长15.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2%。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85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4%。旅游总收入252.82亿元人民币,增长9.5%。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101.17万人次,增长7.1%,海外旅游者在厦门过夜数人次为74.38万人次,增长2.8%。旅游创汇5.75亿美元,增长4.2%。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星级酒店63家,其中三星及以上级酒店40家。全市其它服务业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7.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1%。
三、三大需求继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延续了2005年来的良好增长势头,投资需求强势增长,担当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角,成为厦门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2.10亿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净增260.48亿元,增量在全省九设区市中居首位,增长66.5%,增幅比上年提高34.7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最高的增幅,在四个经济特区、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均列首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投资的提高最快、拉力最强,2006年投资对全市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为45.0%,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项目带动作用明显,五缘湾片区开发、疏港路、成功大道、翔安隧道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自年初就呈现出全方位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完成基础建设投资274.65亿元,比上年增长59.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1.5%,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9.2%,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25.4个百分点,为全市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主要行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在福厦铁路、成功大道、翔安隧道、疏港路等项目全线动工的带动下,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14.71亿元,增长98.5%,成为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社会事业分别完成投资86.06亿元和37.43亿元,分别增长63.8%和69.0%;城镇工业完成投资146.91亿元,增长25.1%。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带动全市投资增长。2006年,厦门市加大土地供应,商品房用地拍卖成交量急剧扩大,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213.9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2.3%,比上年增长87.5%,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9.8%,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个百分点。其中土地购置费增长1.5倍,是拉动房地产投资大幅增长的重要因素。
消费品零售市场繁荣稳定。全年消费品零售市场呈现出高开中走平稳运行的态势,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亿元,达30.41亿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同期增长17.3%,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市场集中程度更高,限额以上企业、亿元市场领先增长。全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和亿元市场实现零售额207.82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的66.0%,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实现零售额超亿元的企业达44家,比上年增加7家,这44家企业共实现零售额62.01亿元,比上年增长49.3%,直接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个百分点。受2006年新开业的家乐福、新世界百货和天虹海景店等的带动,大型超市和大型百货业全面增长。沃尔玛、好又多、麦德龙、新华都、家乐福等5家大型超市全年共实现零售额20.05亿元,增长22.4%,直接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个百分点;华联、免税、来雅、巴黎春天、天虹、新世界等6家大型百货业共实现零售额16.17亿元,增长25.9%。家电市场经过一年的激烈竞争,永乐思文、国美和苏宁成为整合后厦门家电零售巨头。这三家企业全年共实现零售额14.44亿元,比上年增长82.6%,直接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个百分点。各类电器零售全面增长,限额以上贸易业商品销售数量统计资料显示,移动电话、数码照相机、组合音响、摄像机、微型计算机、微波炉、家用电冰箱、房间空调器和家用洗衣机零售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2倍、1.8倍、1.0倍、93.6%、82.9%、66.8%、44.0%、29.5%和22.7%。汽车、石油消费大幅度增长仍是拉动消费品零售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限额以上贸易业商品销售数量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汽车类、石油制品类分别实现零售额47.48亿元和32.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8%和31.4%,两者占限额以上贸易业零售额的45.9%,直接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6.6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汽车零售27404辆,小轿车零售15880辆,分别比上年增长30.1%和28.5%。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受地产工业品出口尤其是外资企业出口增势减慢、人民币升值、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外贸进出口增势缓慢,通过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扶持和推动对外贸易增长,全市外贸形势开始好转,12月份厦门出口增幅高过全省出口增幅0.3个百分点,并实现了“三个突破”,即月度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亿美元、全年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和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300亿美元。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32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8%,占全省进出口总值52.3%。其中,出口205.1亿美元,增长18.8%;进口122.8亿美元,增长8.7%;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为82.3亿美元,增长37.8%。私营企业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全市外贸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全年私营企业外贸总值达到62.4亿美元,增长39.6%,比全市平均增幅高24.8个百分点,占全市进出口总值19%,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02.6亿美元,增长10.1%,占全市进出口总值61.8%;国有企业进出口55.8亿美元,增长10.8%。着力扶持外贸企业自主研发和打造出口品牌,推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全力打造自主出口品牌,至2006年底,全市已有全国出口名牌产品4项、厦门市出口名牌28项,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市比重超过10%。全年机电产品出口99亿美元,增长14.5%,占全市出口总值48.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4亿美元,增长8.1%,占全市出口总值24.1%。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增长。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150.9亿美元,增长22.4%,其中,出口98.1亿美元,增长33.5%;加工贸易进出口129.3亿美元,增长6.8%,其中,出口87.3亿美元。
四、金融支持力度加大,经济运行环境趋好
金融支持经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存款增长迅猛,银行资金充裕。2006年末,厦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2054.26亿元,比年初增加391.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6%。信贷大规模扩张,存贷比上升。2006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643.78亿元,比年初增加44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5.6%,增幅比上年末上升23.9个百分点。本外币存贷比为80.0%,金融机构资金利用率提高,进一步加大了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信贷投放重点突出。随着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基本建设贷款快速增长,至2006年末,中资金融机构基本建设贷款余额352.63亿元,比年初增长126.6%,增幅比上年末提高40.3个百分点;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仍是信贷投放的重点,年末中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投放在三个行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9.1%、17.6%和10.4%。2006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57.3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1%。
价格总水平保持平稳。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0.85,增幅比上年回落0.1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100.43;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2.12,比上年回落1.2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的八大类别呈现“五涨三跌”的格局: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以及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1.16%、1.50%、0.07%、0.53%和6.09%;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分别下跌8.14%、0.05%和1.58%。全年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基本集中在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和部分服务项目上,由于公用事业调价项目出台较多,主要是水、电、燃料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费用调整,影响全年居住类价格涨幅达6.09%,居八大类价格涨幅之首,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1.04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上涨1.16%,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0.4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低位运行,全年指数为95.60,其中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5.28,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6.21。
五、对台交流合作平台作用进一步增强
稳步推进对台工作。充分发挥闽南“五缘”优势,全面开展与台湾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交流合作,两岸交流日益扩大,对台地位更加凸显。台商投资厦门热度不减。2006年,新批准设立台资(含第三地)项目247个,合同台资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5%,实际利用台资3.7亿美元,增长19.0%。对台引资领域不断扩大,涉及了花卉种植、食品加工、软件服务、信息咨询、电子化工、批发零售等多个行业,还引进了一批集聚能力强的台资大项目,全年批准千万美元以上的台资项目(含增资)41个,其中友达及其配套项目就达11个。对台经贸、文化交流稳步发展。台湾是厦门市第三大贸易伙伴,2006年对台进出口贸易总额2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进口16.94亿美元,出口4.71亿美元,全年厦门市对台贸易占闽台贸易总额的38.6%。2006年4月,大陆第一家、也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在厦门挂牌成立,10月,两岸规模最大、形象最广的农业合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在厦成功举办,还成功举办了台交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海峡两岸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成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厦金航线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文化交流中发挥突出作用,航线班次不断增加,2006年累计运载旅客达60.75万人次,自直航开通以来累计运载旅客共计177万人次。厦门成为对台包机直航的四大航点之一,实现了厦门航点春节客运包机直航和中秋客运包机直航。
六、经济发展后劲和潜力进一步增强
重点项目投资效果好。2006年全市共安排106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249亿元,项目数比上年增加36个,计划总投资增加125亿元。全年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9.2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1.6%,完成全年计划的84.0%,对全市投资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为厦门以后经济的发展积蓄了力量。环东海域综合整治、五缘湾片区开发、园博园、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区等城市新区建设粗具规模,对推进岛外农村城市化,提高城市品位,带动厦门园艺产业、会展业和服务业的升级有重要作用。px、pta二期项目、友达光电及其配套项目、t5项目、太古飞机维修六期等大型生产性项目陆续动工建设,标志着厦门建设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成功大道、环岛干道、仙岳路、疏港路改造等岛内城市道路,翔安隧道、杏林大桥、集美大桥等出岛通道,集美大道、环东海域旅游道路、杏林北外环、岛外快速路、环杏林湾道路、火炬(翔安)产业区项目配套道路工程等岛外干道,福厦铁路、厦深铁路、龙厦铁路等铁路设施,以及港口设施、公交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展开,部分工程已完工通车,岛内外路网结构日趋完善,束缚厦门发展的福建与广东、江西、浙江的交通障碍即将得到有效解决,路网整体效用得到提升,有利于拓展厦门新的发展空间,加强区域间联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建设和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内外资两轮驱动,引进内资和外资都创下历史新高。2006年,全市利用外资出现跨越式迅猛增长的态势,创历史最好水平,各项指标跃居全省首位。全年全市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67个,比上年增加203个;合用利用外资23.11亿美元,增长78.5%,增幅比上年提高了55.8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全市合同利用外资达4.3亿美元,刷新了厦门改革开放20多年来单月吸收外资的记录;实际利用外资9.55亿美元,增长34.9%。大型龙头项目拉动全市利用外资总量提升。全年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26个,合同外资17.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8%,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量的74%。其中新批项目89个,合同外资11.73亿美元,增资项目37个,合同外资5.34亿美元,项目涉及电子、机械、食品、商业、酒店业、房地产等行业,主要项目有东亚电力、沙迪克数控、金保利光电等。至2006年底,共有8个国家38个世界500强公司在厦投资67个项目,投资总额为19.25亿美元,合同外资12.4亿美元。引进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外资投入历来是厦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推进器,第二产业全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22个,合同利用外资16.96亿美元,增长89.8%,增幅比上年提高了78.5个百分点。其中,三大支柱行业集群引资继续较快增长,全年引进项目149个,合同外资8.8亿美元,增长83.6%。全年仅光电产业合同外资就达5.84亿美元。引进内资形势喜人。“9·8”投洽会、武汉厦门产业集群推介会、厦门产品采购会、泛珠江三角投洽会及厦门特区建设25周年庆典大型招商活动等一系列重要活动成为国内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和主载体,激活了内资引进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引进内资情况最好的一个年度,共引进内资项目2696个;协议内资382.75亿元,比上年增长32.0%;实际到资额238.66亿元,增长61.2%,其中,实际利用内资162.43亿元,增长40.6%。外资和内资项目更加注重效率,投资效果明显,为全市经济的增长增添了后劲。
财政支出重点突出,为积蓄发展后劲提供强势支撑。2006年,厦门市实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集中财力办大事,支出重点向重大项目、三农和社会保障、改革和科技创新倾斜,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财政支出157.20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加大基本建设投入,确保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程、福厦铁路、集美大桥、公铁两用大桥等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全年基本建设支出17.03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10.8%,比上年增加4.12亿元,增长32%;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推动生产和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企业挖潜改造支出15.97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10.2%;各项法定支出得到切实保证,全年市本级农业投入2.51亿元,同口径增长27%,高出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4个百分点,教育投入8.4亿元,同口径增长28.5%,高出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8个百分点,科技投入3.85亿元,占本级实际可供安排财力的4%,其中科技三项费用3.36亿元,占本级实际可供安排财力的3.5%;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全年社会保障投入17.92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11.4%,比上年增加3.29亿元,增长22.4%;加大惠民支出力度,全年排污费支出比上年增长70.2%,政策性补贴支出增长124.3%,文体广播事业费增加支出1.43亿元。
七、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利益更好满足
居民收入和财富积累继续增加。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13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工薪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成为带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职工年终奖金、过节费等各种福利收入随之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调整,使得居民工薪收入快速增加。2006年居民人均工薪收入为14580元,比上年增长28%,拉动可支配收入增幅达14.8个百分点,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59.5%,比上年上升6.5个百分点。居民生财有道,储蓄存款持续增长。2006年股市大幅上涨,基金风光不减,全年城镇居民人均股息与红利收入增长77.9%;银行理财产品受到投资稳健型百姓的青睐,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68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居民人均利息收入增长55.8%。
居民消费需求旺盛,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162元,比上年增长19.5%。八大类消费中除医疗保健、杂项商品和服务下降外,其余均呈现增长态势。全年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人均为5022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5%,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而居民投向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居住三大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高达44%,比上年上升3.6个百分点,人均支出分别为2208元、1965元和2009元,分别增长40.8%、21.1%和25.9%,三大支出拉动消费支出增幅达11.8个百分点。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2.9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35%,其中三居室及以上的住房比重达42.5%,比上年上升2.5个百分点。
“金包银”工程进展情况良好,初显社会效益。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厦门市“金包银”工程建设进展情况良好,深受广大被征地农民的欢迎,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自2005年9月底第一幢“金边”公寓楼在翔安区西亭村开工以来,已有12个行政村先后启动了“金包银”工程、“金包金”工程。截至2006年底,已有133幢开工、完成建筑面积52.14万平方米,累计封顶87幢、封顶面积32.07万平方米。已有16栋楼房,建筑面积5.26万平方米交付使用,农民开始受益。同时,村庄内,1800多米道路已硬化,路灯已经进村,排水、排污、垃圾清理等设施在建,村里的公园、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文化中心等也已开始建设。
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办法和措施,在对多年以来各类政策性住房(如经济适用房、安置房、廉租房等)建设、分配、管理工作进行总结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大规模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至2006年底,全市正在实施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共8个,总建筑面积204.09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162.01万平方米,住宅22497套,皆为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首期二万套已经接受社会申请,得到了中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
就业形势总体良好,社会保障更趋完善。200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7.8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52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9625人。至2006年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为59.10万人,实有登记失业人数2.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4%,控制在预计目标之内,较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至2006年底,城镇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基本养老保险89.12万人,比上年增加11.0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95.01万人,增加10.98万人;失业保险77.12万人,增加9.05万人;工伤保险72.71万人,增加9.66万人;生育保险23.68万人,增加2.49万人。各类社保基金征收41.98万元,增长15.4%。已累计接收7.75万名退休人员进入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9.1%,社区管理率达到100%。
2006年,厦门市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以占全省6.5%的常住人口和1.3%的土地,创造出占全省15.5%的生产总值、27.2%的财政收入和52.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龙头地位更加凸显。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工业经济效益下滑、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岛内外发展仍不均衡、能源资源约束加大、对台贸易优势减弱等等。我们应以高度的使命感,齐心协力,勇于应对矛盾和问题,积极主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尽快转变增长方式,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