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事业


  2023年,厦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2644个(不含驻地部队医疗机构),比上年增加255个。其中医院7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52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4个、其他卫生机构28个。与上年相比,医院增加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254个,其他机构减少1个。按经济类型分,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797个,增加71个。民营医疗卫生机构1847个,增加184个。
  全市实有床位总数22941张,其中,医院床位2.17万张,基层医疗机构床位440张,公共卫生机构床位数790张,其他医疗机构床位10张。与上年相比,卫生机构实有床位增加194张。按经济类型分,公立医疗机构床位1.72万张,占总床位74.9%,减少63张。民营医疗机构床位5756张,占总床位25.1%,增加257张。
  全市卫生人员总数达5.64万人,比上年增加336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59万人,增加3086人。执业(助理)医师1.88万人,增加1280人,其中执业医师1.76万人,增加1185人。注册护士2.03万人,增加1492人。药师(士)2391人,增加147人。技师(士)2877人,增加127人。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61人,执业(助理)医师3.54人,注册护士3.80人,分别增加0.55人、0.23人、0.26人。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达4791.65万人次,增加802.22万人次,增长16.7%。按机构类别分:医院总诊疗人次数2018.37万人次(占42.1%),增加134.42万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541.34万人次(占53.0%),增加656.03万人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其他机构231.94万人次(占4.8%),增加11.78万人次。按经济类型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3665.96万人次(占76.5%),增加651.17万人次。民营机构为1125.69万人次(占23.5%),增加151.07万人次。
  加强医疗卫生项目建设。2023年度厦门市重点医疗卫生在建项目共9个,年度计划投资合计8.0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9.7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1.2%。推动厦门市老年活动中心改扩建二期、国家心血管医学研究分中心等2个前期项目进入开工建设阶段,总投资额9.21亿元。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出台《厦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修订完善2023年厦门市属公立医院绩效考评体系,以绩效考核为抓手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各公立医院推进完善内部考核评价办法,从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不同维度及指标对业务科室和医务人员进行量化考核,推进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薪酬挂钩,建立体现医务人员职业特点和技术劳动价值的薪酬制度。
  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复旦儿科厦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等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共引入新技术200余项,填补100余项区域医疗技术空白。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建立闽南地区首个HIFU(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室,开展针对良恶性肿瘤的无创HIFU治疗。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获批市精神影像与神经调控重点实验室、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技术专项培训基地,获批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分中心。推进高水平医院发展,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获评国家呼吸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哨点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入选首批国家甲状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启动厦门市心血管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建设。全市新增20个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新增妇科、老年医学等10个市级医疗质控中心,提出96个医疗质量改进指标,完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体系。新增3家“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厦门协同中心”(厦门市第三医院、厦门市第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落地肺癌早筛、慢阻肺全流程管理等4个合作科研项目。厦门重症救治代表队在2023年福建省重症救治技能竞赛决赛中获评团体第一。
  强化药事管理。开展厦门市2023年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考核工作,涵盖全市二、三级医疗机构(包括妇幼保健院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覆盖率50%以上,推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厦门市卫健委联合市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开展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监督管理专项检查工作,对所有市属市管医院及持有麻精电子印鉴卡的医疗机构试行监督检查全覆盖,检查立案处罚1起,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18份。市卫健委联合市医疗保障局印发《厦门市首批长期处方适用慢性病病种目录(试行)》,规范长期处方管理,满足慢性病患者长期用药需求。
  加强卫生健康科技教育工作。完成厦门大学医学院临床学系中期考核。组织申报福建省卫生健康科技计划项目100项,其中含医学创新课题20项、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30项、软科学研究项目4项、青年科研课题40项、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适宜技术项目6项。获批2023年福建省科技计划立项项目21项,其中杰青项目6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青年创新项目2项,引导性项目6项。全市医疗机构获得厦门市科学技术奖15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新获批1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
  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23年厦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达112.25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控制数核定标准从服务人口比例的0.75‰提升至1‰。全市全科医生1842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3.47人。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将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纳入编外管理,落实薪酬待遇、养老保障。实施农村地区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在岛外各区开展专项招聘并落实执业注册管理。开展年度乡村医生规范培训,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生转化。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7.7%。落实《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从扩大签约人群、强化“全专联合”(专科医生和基层全科医生联合)、支持社会力量、推广弹性签约、拓展签约形式、深化“互联网+”签约服务、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等方面深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56.06万人,签约覆盖率48.2%,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超过80%,签约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意向率达89.7%,签约居民综合满意度达94.9%。试点建立家庭病床2383张。
  做好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工作。建立以城市污水监测、病毒变异和血清学动态监测为主的9大维度疫情监测预警体系,按照“乙类乙管”要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实现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传染病报告质量综合率99.99%。碘缺乏病各项指标巩固在国家消除碘缺乏病标准内,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各项指标保持在控制地氟病标准内。组织开展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和夏季爱国卫生运动。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后累计出动专业人员2564人次,清理孳生地31180处次,消杀面积近2000万平方米。
  推进健康厦门行动。厦门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继续入选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第二批试点城市,被全国爱卫办评为“2022年度健康城市建设福建省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2.42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5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4.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在湖里区、集美区开展全民健康管理试点。印发《2023年“近邻健康”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职业病宣传周、“近邻健康”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爱眼小卫士进校园、2023年“近邻健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活动、“世界心脏病日”主题宣传活动等10余场主题宣传活动。制定《厦门市推进家庭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实施“家庭健康素养提升、家庭优生优育服务、家庭健康生殖关爱、家庭健康能力建设”四大行动共29项任务,组建200多名专家成立“家庭健康专家库”,培育建立包括“家庭健康指导员”、“科学育儿辅导员”、健康科普专家在内近2000人规模的家庭健康促进队伍。思明区溪岸社区、莲薇社区入围全国健康社区健康村优秀实践案例前30强。
  推进医疗应急体系能力建设。实施院前急救模式改革,启动首批6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承接急救站点,新增4家急救站点,全市急救站点达到30个。厦门市急救中心全年共受理院前急救任务12.2万次,出动急救车9.7万余次。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获批建设福建省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新建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队、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厦门市第三医院队和6个区紧急医学救援队。11月18—19日,跨地市举办“健康使命—2023”应急综合演练,提升闽西南区域协同应急救援处置能力。组织对23家医疗卫生反恐重点单位开展督导检查32次,整改问题28项。印发《厦门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建设与管理规范(2023年版)》,全市新增AED设备300台,上线AED生命急救电子地图。组织医护力量开展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师资培训495场,参训30548人。全年紧急启用AED成功救治十余名心脏骤停患者。
  完善卫生健康信息化。推动卫生健康信息化便民惠医,推进信用就医平台为47万市民提供1.5亿元专属信用就医额度,升级孕产妇床位预约服务,完成22家医院和39家社区社保卡注册系统改造。提升改造医疗云平台软硬件设施,打造统一规范、集约安全、开放服务的医疗云计算平台。
  深化卫生健康综合监督。落实卫生健康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依法开展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医疗卫生、消毒产品、传染病防治、餐饮具消毒、妇幼健康等10个专业随机监督检查,共抽查单位1839家(不含职业卫生用人单位),监督完结率100%。推进医疗机构驻点监督工作,采取“卫生监督员+质控中心专家”联合监督检查模式,对13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开展驻点监督,整改问题共12类1073项。
  推进职业健康监管。推进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完成国家职业病危害申报系统专项治理模块信息确认企业37635家,纳入治理对象企业281家。加快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全市职业病危害申报企业2023家,2023年新增初次申报单位254家,完成年度更新单位1277家。4月25日至5月1日,市卫健委联合民政、人社、医保和总工会等多部门举办第21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主题宣传周启动式,开办职业健康公益市集等系列活动。开展“健康企业”创建与“职业健康达人”评选,共36家企业获评“健康企业”,8名劳动者获评“职业健康达人”。
  优化妇幼健康服务。推动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阻断行动计划和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推进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和生殖健康促进行动计划。推进婚前保健、儿童保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预防艾梅乙肝母婴传播、出生缺陷防治等妇幼公共卫生工作。完成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孕产妇营养促进项目基线调查工作。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国产二价HPV疫苗2.69万剂次,累计接种达12.08万剂次。适龄女性“两癌”免费筛查累计17.3万余人,另促进带动13.2万余人付费筛查。有序开展孕产期保健工作,改造提升妇幼信息系统,优化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转诊流程,优化外地孕妇建册服务流程、扩大床位预约分娩机构范围、增加建册后孕妇自主预约意向分娩机构功能,加强助产机构同质化建设管理。2023年厦门市孕产妇死亡率4.01/10万,婴儿死亡率1.2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16‰。
  做好老龄健康服务。全市19家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医养结合机构38家,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179对。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机构26家,床位345张。成立厦门市医师协会第一届舒缓医学/安宁疗护分会。厦门泰康之家鹭园康复医院及安宁疗护中心正式开业。开展2023年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举办各类宣传义诊活动70余场,健康专题讲座120余场,发放老年健康宣传资料3万余份。组织专家进社区、养老机构开展义诊,举办健康讲座,通过“厦门健康人家”微信公众号普及老年健康知识。开展老年口腔健康、老年营养改善、老年痴呆防治、老年心理等四项关爱行动。新增海沧区海虹社区老年人心理关爱点。思明区成为福建省老年营养改善行动的试点区。厦门市第五医院老年医学科、中医结合老年病科等四个学科病区获评全国“老年营养示范病房”。
  做好计划生育服务。2023年计生统计年度,厦门市总人口525.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83.2万人、流动人口242.4万人;常住人口政策符合率98.3%,出生率7.95‰,出生性别比116.96,信息统计准确率98%以上,计划生育奖励兑现率100%。全年共办理生育登记18423例。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建档率达100%。共16443人成功办理线上申请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采取“免申即享”“全额资助”方式,为5899名计生特殊家庭成员办理“惠厦保”医疗保险。
  提供托育服务支持。厦门市获评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入选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获得1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补助。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优待政策、落实计生家庭政策、强化组织保障等六方面共24条具体措施。建设完成厦门市婴幼儿照护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并试运行。
  培育托育专业人才。全市共有2所大学,10所高、中职院校开设婴幼儿照护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其中省级一流专业2个,高水平专业2个,在校生超1.5万人。设立10余家职业院校与托育机构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组织托育工作人员卫生保健、急救技能、心理健康、保育大纲、托育政策、机构负责人等培训达1.3万人次。
  推进家庭健康服务。加强“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服务”家庭健康服务。建成“优生优育指导基地”8个、“儿童早期发展示范点”36个、“向日葵亲子小屋”25个,其中全国项目点2个。开展宣传服务青年及其家长10万多人次,实现全市18所高校青春健康工作全覆盖,其中厦门大学等10所高校为全国青春健康项目点,全市建成3个全国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同安、集美区成为青春健康沟通之道家长培训全国项目点。结合“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开展了一系列敬老、孝老、助老活动,共服务老年群众10万余人次。结合幸福工程、计生农村帮扶、紧急救助等项目对计生困难家庭开展大病救治、健康帮扶100多人次。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张逍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