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


  2023年,厦门市社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全市共有公共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11家。成功举办2023年厦门市民文化节,六大系列近五百场活动让艺术走进生活、让生活更有艺术。深度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动国有文艺院团在人员规模、资金保障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一、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文艺创作持续繁荣。聚焦党的二十大等重大题材,创排和打磨提升一批精品力作,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95项。其中,舞剧《花儿与海》获评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剧目,南音《文姬归汉》入选上海国际艺术节,音乐剧《我爱沙坡尾》入选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优秀剧目,高甲戏《半把剪刀》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相关剧(节)目先后参加央视跨年晚会、中国—中亚峰会等5场国家级重要文艺演出。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印发《厦门市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实施方案》,推动厦门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落到实处,以薪酬分配制度优化工作为核心内容,在舞台艺术创作、提升院团效益、内部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各国有文艺院团演职人员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汇集18部优秀音乐剧作品,34家院团、1855个演职人员在厦演出36场,现场观众近2.5万人,线上观众近5千万人次。配套开展36场“一剧一评”研讨会、大师课“进高校”、主创见面会、音乐剧城市快闪、产业大会、小型音乐会等线上线下活动20余项,圆满实现“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的宗旨目标,有力促进音乐剧艺术繁荣发展。
  惠民演出深入基层。组织市属国有文艺院团在重要节假日期间深入剧场、社区、乡村、学校、景区景点等地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文化惠民演出,积极推进文旅融合,让市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五一”“国庆”期间,国有文艺院团在环岛路音乐广场、中山路、集美十里长堤、海上世界等地为市民游客献上文艺盛宴,开放式演出让市民游客零距离、沉浸式感受艺术魅力。2023年,市属国有文艺院团共深入基层开展文化惠民演出495场次,惠及群众逾12万人。在开展线下演出的同时,积极开拓线上演出,依托新媒体平台做好网络视频直播工作,提高演出受众面及影响力。全年共开展文化惠民线上展演220场次,点击量超230万人次。
  推动戏曲进校园进乡村。持续推动戏曲进校园工程,组织市属专业地方戏曲院团优秀演员、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开展展演、戏曲培训,引导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艺术和文化素养。全年共组织市属地方戏曲文艺院团进校园开展展演27场,进乡村展演108场,公益培训1073学时。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完善全市23家公共文化场馆错时延时开放工作,完成省、市为民办实事任务。督促指导行政区划变更后新设立街道、社区建设完善文化站、基层文化中心;指导马銮湾新城、翔安新城东山指挥部等各新建城区片区公建群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规划;配合铁路建设谋划厦门北站贵宾厅、文化展厅历史及文化艺术内容设计。全市参评第七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的公共图书馆均获得“一级图书馆”称号,市图书馆微信粉丝总量达69万,新媒体阅读量达604.13万次,数字资源利用达5146.36万次。建强建好厦门市古籍保护中心,促成市图书馆“厦门市方志文献馆”开馆,联合厦门大学开展珍贵地方文献民国《厦门市志》的抢救性修复。市图书馆上榜全国“十佳全民阅读推广力图书馆”;市文化馆入选2023年全国青少年美育基地;市少儿图书馆被确定为2023—2024年度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创建单位。
  厦门市民文化节等活动实现新提升。创新举办2023年第二届厦门市民文化节,举办292项425场活动,先后有500多万人次参与,全网传播触达量破亿。主办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及入围优秀作品文化惠民演出、厦门“四季村晚”夏季大联欢、“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专场文艺演出、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春雨工程”——厦门文旅志愿者走进西藏昌都美术非遗艺术展示交流活动、2023年厦门市街头文化艺术展示周、2022全国(厦门)工笔画作品展、第二届全国漆画高级研修班等品牌活动。
  支持鼓励社会文化发展壮大。支持举办2023世界闽南语金曲颁奖盛典暨海峡两岸闽南语音乐大奖赛。严格文化类社会组织设立和管理,配合民政部门完成年报年检78家,指导支持设立“丰子恺美育馆”等新一批社会组织。市文旅局配合市教育局指导各区规范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推动公布“白名单”机构6批次、217家。支持和指导中华儿女美术馆、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市群众文化学会等社会组织和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厦门市“非遗在社区”摄影及微视频征集活动、“大地回春”60位油画大家主题邀请展、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成果专场演出等社会文化活动。
  三、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
  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新提升。2023年,持续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协调完成八卦楼、廖家别墅、延平戏院等一批修缮工程竣工验收并通过,指导管委会开展博爱医院、英国领事公馆修缮招标。完成鼓浪屿文物保护单位修缮12处、文物建筑小修保养19处,正在推进实施6处,上报修缮方案2处,核准批复修缮方案2处。对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养维护、修缮、三防、涉建等各项目,均派出工作人员、文博专家赴现场实地勘察、研提意见,确保经文旅局备案、批复、报审请示都严格规范。启动遗产地有机更新综合改革有关工作,指导鼓浪屿管委会编制《鼓浪屿风貌保护与一般建筑有机更新设计导则》。
  积极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指导推进集美学村早期建筑南薰楼群、厦门大学早期建筑群贤楼群等一批文物修缮工程。厦门破狱斗争旧址修缮工程、胡里山炮台防波堤加固工程、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之盐兵楼修缮工程等通过省文物局验收,完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双忠魂石刻加固修缮工程验收和“天南锁钥”西侧地块环境整治提升。积极推进全市第二轮不可移动文物集中保护修缮工作,全面启动275处项目。2023年,全市各区完成方案编制16处,正在编制方案32处,完成施工8处,正在施工33处。
  文物基础保护成效显著。做好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申报和管理工作,申报鼓浪屿万国俱乐部等为“2024年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开展《厦门文物工程优选案例》编制工作,完成修订《厦门市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全面完成全市第一轮历史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修缮共163个项目,其中130个列入厦门“为民办实事”项目库。
  考古工作亮点纷呈。持续推进翔安、海沧等多个基建项目陆域考古调查勘探。积极配合基建的水下考古工作,审批流程和工作方法走在全国前列。完成了第三东通道涉及海域以及跨东海域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推进建设厦门所城墙遗址文化公园项目及配合性考古发掘工作,开展厦门古驿道及相关遗迹、厦门近年考古发现等考古课题研究。
  博物馆发展释放新活力。积极推动厦门市博物馆服务争优、活动争先、传播增效。全市博物馆线下接待观众282.67万人次。云上博物馆浏览量2467万人次。举办临时展览67场次,其中原创展览23场,引进展28场,外出展16场。积极推动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项目前期工作。
  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厦门市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8个,省级文化园区和示范基地23个,市级文化园区14个,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4家,入选福建省文化企业十强及提名名单企业12家,获评市级重点文化企业50家,入选“2023年中国印刷包装企业百强排行榜”榜单企业5家。
  推动千亿产业链建设。厦门市继续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重点培育海峡两岸龙山文创园、特区1980创意园、海丝艺术品中心、沙坡尾海洋文化创意港、嘉禾良库文化创意产业园、集美集影视创意园、厦门影视拍摄基地等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继续支持美图科技、美亚柏科、咪咕动漫等厦门互联网文化科技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推进中国(厦门)智能视听产业基地(拓展区)招商工作,至2023年末,基地拓展区招商90家。基地新增招商企业19家,新增注册资本金4.24亿元。开展2022年度厦门市智能视听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申报工作,对6家企业申报扶持项目予以补助奖励。
  优化广播电视节目。厦门市共有广播频率7套、电视频道7套,网络广播电视台1家。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6套中央电视台数字电视节目。全市有线电视覆盖率100%。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实现电视总体收视份额19.7%;广播总体市场份额85.1%;新媒体在所有索福瑞监测平台累计粉丝量751万。参与联合创作的广播剧《江山》获省百花文艺奖一等奖。共播出广播电视公益广告37.27万条次,48.17万分钟。
  推进中国(厦门)智能视听产业基地运营。基地招商73家企业,注册资金5.10亿元,招商面积3.81万平方米。中国(厦门)智能视听产业基地入选中宣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第二批项目库”;基地建设被列入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策划的国家级视听园区发展创新案例;基地与人民中科共建的人工智能舆情监测和内容审核平台获评2021年总局首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二等奖,入选“2022年福建省广播电视科技创新扶持项目”,获评工信部“2022年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支持项目”,有效提升厦门智能视听产业的全国影响力。
  五、保障文化市场稳定有序
  开展文化市场整治行动。剧本娱乐协同监管,推进市公安局、市住房和建设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建立协同监管工作机制,多次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开展剧本娱乐专项整治行动,落实内容监管及适龄提示等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督促剧本娱乐经营主体履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大力推进网络文化整治,积极开展“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从深从细全面整治,持续净化网络生态。规范娱乐行业发展,牵头开展娱乐市场专项整治,理清“餐饮+”非文化类场所有关问题。牵头开展游艺厅等娱乐场所“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抽查工作,开展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道路交通综合治理,推进娱乐场所超时营业及时处置。
  演出市场亮点纷呈。联合市财政局修订出台《厦门市繁荣演出市场实施办法》。经实地查验、查重、核实行政处罚情况、社会公示等程序,兑付演出市场资金。完成多场大型演唱会现场监管,外省平均购票率达70%,有力带动住宿、交通、娱乐、购物、景区等综合消费。开展演出票务专项整治行动,落实大型营业性演出购票及入场“强实名”政策,推动建立厦门市科学合理化梯次退票机制。深入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规范“脱口秀”营业性演出。
  六、提升新闻出版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新闻出版阵地管理。依法依规加强对出版、印刷、发行行业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报纸、期刊、侨刊乡讯、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做强做大主流思想舆论。2023年,全市有印刷企业777家,发行单位684家,连续性内资料性出版物编印单位51家、侨刊乡讯社14家。成功举办第十九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两岸版权交易及相关产业项目合作350项。成功举办第七届东南亚中国图书巡回展,进一步提升中国出版在东南亚地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开展市民营实体书店扶持工作,2023年18家书店22个项目获得扶持资金167.17万元。
  强化版权保护工作。2023年,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厦门市版权局)不断提升版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能力水平。持续加强多部门协同配合,完善版权多元治理体系,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类型化著作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机制,完善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场监管等部门的知识产权司法协同机制、知识产权行刑衔接机制,构建版权大保护格局。组织开展院线版权保护、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23”等专项行动,1起案件入选“福建省打击侵权盗版典型案例”,2起侵权盗版案件入选厦门市打击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典型案例,向全社会宣传推广厦门市企业境外维权典型案例1起,集中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4.6万件。厦门市全年新增作品版权登记159981件,增长185.7%,数量居全省首位。厦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获评国家版权局“全国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厦门市虹约产品设计有限公司、厦门市立方艺品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荣获“福建省版权示范单位”称号。
  七、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安全平稳发展
  聚焦主题主线,壮大主流舆论。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阐释,持续推进广电媒体“头条”建设和网络视听平台“首页首屏首条”建设,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市属广电媒体主要新闻栏目及新媒体平台播发相关报道上千条,指导办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深学争优 敢为争先 实干争效”系列访谈》等专题专栏。
  积极推进项目推优扶持工作。引导全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制作经营播出机构,围绕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等主题,积极开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项目推优扶持工作。今年以来连续开展了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创新创优节目、优秀国产纪录片、网络视听节目季度推优,省局电视剧公益广告扶持项目、电视纪录片剧本推优、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等内容的征集推优活动,共计38批次,征集作品281件,经评审报送206件。
  八、深化对台对外文化交流
  文旅融合促情谊互动。成功举办“成功杯”2023海峡两岸原创广场舞展演暨郑成功文化节大联欢,来自海峡两岸的230位艺术家、舞者们齐聚一堂。成功举办2023年“中华情·中国梦”中秋展演系列活动,中国文联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中华情·中国梦”中秋展演系列活动双方合作框架协议》。其中,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作品展览以“携手向前 共襄美好”为创作主题,展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人华侨艺术家们作品951件;中秋文艺晚会邀请了来自海峡两岸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以朗诵、舞蹈、歌曲、杂技等多种形式为大家带来一系列精彩节目。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举办2023年“城市与海洋”闽南文化论坛,邀请东南亚传统文化专家深入探讨海洋文化视角下的城市新发展理念,做好中马联合成功申遗后的“送王船”项目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指导组织马来西亚的宗亲信众、青年代表约200人参加“送王船”人类非遗纪念碑揭碑、同安区吕厝华藏庵王船展示馆揭牌,成功建立“送王船”文化与海内外的对话交流的新桥梁、新纽带。
  推动台港澳文艺融合发展。推动闽南大戏院与中国台湾果陀剧场合作打造原创舞台剧《遗失的第24个白键》,在厦门、成都、南昌三地开展演出8场、演出配套活动13场,获得业内专业人士的高度赞誉。支持厦门市流行音乐协会创排组歌《开台王颜思齐》,于11月在厦门成功首演。支持厦门市南乐团与台湾知名摇滚乐团信乐团合作演奏歌曲《天高地厚》,共同推动人类非遗南音传承发展。组织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携小剧场版《阿搭嫂》赴中国香港参与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举办的“小剧场戏曲节2023”,推动两地戏曲创作人才互相交流。开展非遗南音研学,来自金门大学、铭传大学的53位青年学子走进厦门市南乐团欣赏、体验非遗南音,让两岸青年学子了解到南音的魅力,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深入发展。
  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为进一步联合集美东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开展闽南文化和东盟文化的交流互鉴,凸显厦门市作为闽南文化重要发源地的作用和中外文化交流枢纽的功能,同时助力集美东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文化交流公益机构的发展。进一步推动陈嘉庚教育遗产和新加坡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