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
2023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18所,比上年减少47所;全日制在校学生数114.99万人,增加3.63万;教职工数9.41万人,增加0.11万。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实施干部队伍“强基培优—成长四道”行动,推动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制定中小学校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示范文本。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增效益行动,厦门一中荣获全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一等奖,集美中学、厦门一中荣获全省首批离退休干部“六好”示范党支部。守好学校意识形态阵地,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在各类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教育新闻约720篇。
构建有形有力“大思政”工作格局。推进厦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研究,开展“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试点、第三届思政课青年教师理论微宣讲比赛和第38届中学生政治夏令营,落实民办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考评激励机制,2名教师获评全省“最美高校辅导员”。启动全市教育系统新时代阅读活动,宣传推广10所书香校园、10个优秀阅读项目、10名优秀阅读推广人和10名阅读标兵。征集“翔安大桥”和“苏颂医院”铭牌题字书法作品1万余件,厚植学生爱国爱家乡情怀。
统筹推进德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在全省率先制定中小学德育质量测评标准,开展全市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岗位练兵和骨干班主任培训活动,获评省级5个德育工作典型案例、12个学科德育精品项目、6个劳动教育特色项目、2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选市级“一校一案”德育工作典型案例28个,厦门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二期启动运营。配合市委宣传部举办厦门市2023年“全民国防教育月”活动启动仪式,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国防教育宣讲团”,9所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3所学校获评首批省级航天特色学校。
提升师生体育和艺术素养。组队参加第21届市运会青少年组33个大项比赛,开展26项青少年阳光体育竞赛,荣获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小学组、初中组两个团体一等奖。配备1175名健康副校(园)长,5所学校获评全国首批健康学校建设单位。举办厦门市第33届中小学艺术节、第41届学校音乐周活动和“闽南文化进校园”成果展演展示,鹭岛少年合唱团在全国青少年合唱展演中喜获冠军。厦门选手参加全省第五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首次包揽小学组、中学组和教师组第一名。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调整充实33名教育系统关工委讲师团成员,9所市属民办高校全覆盖成立关工委组织。开展第十五轮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成立厦门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举办10期家庭教育讲堂、163场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公益活动。获评省级2个家庭教育典型案例、2所家庭教育特色学校、13所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深化巩固“双减”成果。2023年秋季学期全市47.7万名中小学生接受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100%,教师参与率近100%。在全省率先建立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工作制度体系,先后审批并发布六批证照齐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合计280家。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工作机制获评教育部“双减”优秀案例。
推进学校项目规划建设。推进教育补短扩容项目,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53个、新增学位6.3万个,9所普通高中项目顺利竣工投用。引入优质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市政府与厦门大学合作共建厦门大学附属学校,翔安区政府与北京市十一学校、海沧区政府与中央美术学院、集美区政府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创新对区竞争性考核分配机制,完成全市第一批120个“百校焕新”项目。
实现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为福建省首次。5项课题喜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立项,翔安区小嶝小学入选教育部第五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印发《厦门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方案》,新增3所省级、24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确认33所乡村学前教育标准化办学点、146所随班就读基地学校,194所幼儿园延伸提供托育服务工作。牵头成立福建省九年一贯制学校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加大市属优质高中与区属高中对口帮扶力度。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作,推动7所省级“双高计划”院校和19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建设30个市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和20个市级高职高水平专业,遴选立项32个中等职业教育优质专业和20个应用型本科高校高水平专业。确认第二批6所厦台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示范校,组建市域闽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教联合体以及现代水产、智能家居、数字影视等3个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27个省、市级产业学院,培育29家产教融合型企业、10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师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7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18个,一等奖个数创2020年国赛赛制改革以来新高。
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厦门大学新增3位两院院士。深化落实市校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上海音乐学院鼓浪屿音乐周和中央音乐学院厦门钢琴艺术节,厦门医学院和厦门华厦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升本列入教育部“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印发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十条措施,开展“就在鹭岛”促就业系列活动。
推进终身教育全面发展。出台全省首个地方性老年教育法规《厦门经济特区老年教育规定》。国家老年大学全国首家地方分部落户厦门,成立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终身教育服务中心,全市老年大学教学点的镇街覆盖率100%。开展“9·28终身教育活动日”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3人获评全国“百姓学习之星”,3个项目获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全国首创建立在校非公费师范生退役军人转公费师范生制度,厦门闽台职教融合办学试点列入福建省“一市一试点”改革项目,思明区、湖里区和海沧区入选首批省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持续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研发10大类教育机构综合督导评估指标。联合市海丝法务办共建“厦门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参加第八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总决赛,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
启动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实施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行动,评选百名“师德标兵”,获评省优秀教师71名、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3名,评审推荐正高级教师22人、确认高级教师478人,119名教师通过厦门市高层次人才认定。组织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岗位练兵竞赛活动,考核认定28名市专家型教师、203名市学科带头人、923名市级骨干教师和86名市骨干班主任。在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实行参照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管理制度,共招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3359人,含组织两轮校园招聘签约1169人、公开招聘录取2180人、选拔中学教育类优培生10人。选派13名教师赴新疆、3名教师赴重庆、19名教师赴宁夏对口支援。
拓展教育合作交流。组建厦门教育交流团赴芬兰、瑞典、挪威、美国、香港、澳门等地开展交流,新缔结9对港澳姐妹校。选派4所学校参加第四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国总展示活动,均荣获一等奖。集美工业学校在泰国组建“东盟嘉庚职业教育中心”。成功举办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中职)校长论坛、第十三届海峡两岸中学生闽南文化夏令营和2023海峡两岸高校设计展等活动。
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强各级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49节课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5节课入选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精品课,确认新一批60所中小学智慧校园达标校。厦门市入选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域,集美工业学校入选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5所学校入选首批省级智慧校园试点校,思明区入选首批省级智慧教育试点区。厦门教育数字化案例荣获全国首届“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奖”一等奖,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大赛荣膺福建省“十大网络文化品牌”。
创建高质量平安校园。厦门代表队荣获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第二名、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攻防演练一等奖。扎实推进交通、消防、实验室安全和防学生溺水专项整治,联合市消防救援支队举办第三届“桃李杯”消防安全业务大比拼活动,推广市教科院附属小学“星辉宝贝绿色通道”创新做法。安全平稳有序完成各类考试31场次,实现“三无一稳”目标。
(厦门市教育局 江育恒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