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工作


  2023年,全市法院受理案件15.19万件,办结13.61万件。中院受理1.91万件,办结1.74万件。
  一、以能动司法服务大局促发展
  强化司法安商惠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做实对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保护,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审结商事案件4.22万件,标的431.95亿元。积极参与“益企服务”专项行动,走访企业问计问需,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共建“商调中心+商协会+法院”前端调解协同服务模式,获评全国民营企业产权司法保护协同创新百佳实践。深化破产府院联动,成立破产事务工作专班,出台便利度实施意见和个人信用重塑工作指引,打造破产工作新格局。上线“破产重整案件信息平台”,加大小微企业快速破产重整、和解工作力度,助力企业脱困重生,获评市“十佳”营商环境创新举措。审结破产类案件805件,化解债务317.54亿元,盘活资产22.81亿元。坚持依法保障企业权益、促进守法合规经营并重,推出涉案企业合规改革11条措施,帮助1278家企业修复信用。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211件。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商业秘密、仿冒混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生物医药港等民营企业集聚地设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站,与市场监管局、文旅局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行政处理优先机制,联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开展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委托调解,着力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机制。
  助力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服务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审结涉投资、贸易、物流、消费等案件1.70万件。积极参与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金融司法协同中心入驻,发挥协同优势妥处金融纠纷1.73万件,标的160.71亿元。创新机制打造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共建金砖司法服务中心、侨胞权益司法保护工作站、诉仲衔接等平台,审结涉外、涉港澳、涉侨、涉自贸案件3499件。开展跨境网上立案,平等保护台胞立案权利,获评全国法院十大最具品质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奖。
  助推全面依法治市。坚持依法支持与监督并重,审结行政案件2723件。促进行政争议源头预防、实质性化解,连续十三年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靠前服务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提供司法意见73次。出台办理“两违”类非诉行政案件工作办法,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依托“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基地”开展以庭代训,助力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在思明法院设立涉税案件合议庭,集中管辖全市涉税案件,促进依法治税。发挥司法融媒体优势,扩大普法宣传实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主题微电影获全国法院“金法槌奖”,中院和思明法院新媒体账号入选全国法院“十佳百优”。
  二、以“如我在诉”维护权益惠民生
  守好安全稳定防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审结刑事案件5935件,判处罪犯6864人。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审结涉黑恶及其保护伞案件52件318人。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危害食品安全等犯罪,审结案件146件。依法惩治走私、洗钱、骗取出口退税等犯罪,审结案件67件。深入推进禁毒斗争,审结毒品犯罪案件173件。加强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运用个案会商制度妥善解决法定监护人涉嫌犯罪后的子女临时监护问题,对猥亵儿童的被告人发出从业禁止令。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判处缓刑、管制、免予刑事处罚3274人。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对5名刑事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严格规范办理减刑、假释案件773件。
  用心办好民生案件。审结涉民生案件3.64万件。优化家事审判、少年法庭运行机制,构建庭前指导、法庭教育、调解辅导“三位一体”教育阵地,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家庭教育指导令37份。统筹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企业生产发展,构建全省首个裁审信息衔接平台,多元高效化解劳动争议3699件,联合人社局就快递员和外卖骑手劳动关系认定统一裁审标准。聚焦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审结房地产案件4087件。发起成立全市海陆一体生态司法协同保护平台,举办九龙江流域生态司法协作联席会,在筼筜湖保护中心设立法官工作室,审结生态案件268件。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为149名困难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503万元,2个案例入选全省法院司法救助十大典型案例。扎实开展治重化积、信访老户实质性化解等专项工作,出台办理群众来信工作指引,推进“有信必复”落到实处。
  健全执行长效机制。升级改造执行服务中心,一站式集约高效办理执行事务,执结案件45083件,发放案款78.21亿元。组织“夏日护航”“暖冬行动”等涉民生、民企专项执行,强化执行威慑,罚款、拘留283人,追究拒执犯罪29人。灵活适用执前督促、守信激励、组织被执行人旁听拒执案件庭审等举措,促使1772名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法律义务。坚持“生道保全”理念,创新运用“账户解冻置换+已控资金归集”方式,努力降低强制措施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获评全国法院能动司法十大典型案例。
  扎实推进诉源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主动融入社会治理,深化与38家部门、行业协同联动,委派委托调解成功纠纷3.06万件,增长16.0%。坚持“抓前端、治未病”,深度运用司法数据和案例分析,重点调研挖掘社会治理、行政管理、民生安全等领域问题根源,发出司法建议137份,助力防范化解风险、促进纠纷源头治理。与住建、自然资源、金融监管、银行等部门探索建立联席互动机制,协同落实最高法院“一号”“二号”司法建议。
  三、以改革创新提升质效保公正
  有力有序推进综改试点。围绕14项牵头改革任务,出台“四个一”工作方案,建立任务衔接、条线联系、沟通请示等7项工作机制,细化54项具体措施,形成16项制度成果,在加强土地要素司法保障、助力税收征管法治化建设、提升涉外商事纠纷化解能力、健全市场退出机制、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积极开展有益探索。
  压紧压实司法责任。强化法官办案主体责任与审判监督制约有机统一,健全法官办案业绩考核、法官助理分阶培养、审判辅助人员平时考核机制,完善考核负面清单,激励干警主动担当、能动履职。发挥“头雁”示范作用,院庭长办理疑难复杂等案件3.83万件,占结案数的28.1%。进一步规范合议庭运行和二审开庭审理程序,择优选任64名业务骨干组建专家库,加强审判条线业务指导,促进法律适用统一。
  落细落实审判管理。树牢实质性化解矛盾的目标导向,强化对办案质量、效率、效果的综合评价,生效裁判服判息诉率达97.8%。推进案件繁简分流,适用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案件5.27万件。落实发改案件随案评查机制,修订审限管理监督办法,强化流程节点管控,长期未结案件比重大幅下降至历年最低的0.01%。强化办案科技支撑,建成金融司法协同智慧平台、全流程无纸化办案系统,升级案款缴纳电子票据系统,促进提质增效。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孟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