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工作


  2023年,厦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各类案件14290件。其中,审查逮捕案件2464件,审查起诉案件6460件,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5149件,公益诉讼案件217件。推动将检察建议落实情况纳入党委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发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113份,其中3件获评全省十佳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落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妥善办理群众信访3560件。对因案失独、丧亲、患病等陷入困境的受害方,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两级检察院共向46人发放司法救助金161.27万元,救助件数比上年增长58%。持续开展案件质量评查、法律监督十佳案件评选工作,一份案件评查报告获评全国检察机关优秀个案评查报告。两级检察院获评省级以上集体、个人荣誉表彰107次,涌现出全国巾帼文明岗、集体一等功、全国优秀公诉人、福建省十大法治人物等先进典型。
  批准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2144人,起诉6276人。坚持宽严相济,不捕1352人、不诉1495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达88%,一审服判率达97%,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犯罪治理更有效、人权保障更有力。着力纠正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等问题,规范化运行派驻公安机关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依法监督立案、撤案145件,追捕、追诉443人,比上年分别增长36%和145%,相关经验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推广并写入工作指引。聚焦医疗卫生领域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医保诈骗,起诉93件114人,帮助追回医保基金1700余万元。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起诉侵害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的犯罪88件129人。关爱呵护祖国未来,零容忍惩治性侵、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起诉200件255人。全面实现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救助,为276名未成年被害人提供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集美区检察院督促区教育局就“隐性辍学”问题对全区64所学校开展摸排,帮助辍学孩子重返校园。创新普法形式,建设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14个,灵活运用直播、MV、微视频等形式开展普法,受众超过655万人次。以刑事抗诉为重点推进刑事审判监督,提出抗诉28件,比上年增长40%,其中,2件案件获评全省检察机关优秀刑事抗诉案例。深化“派驻+巡回”检察,审查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998件,就看守所混管混押、法院财产刑执行不当等问题,发出书面纠正意见864份,比上年增长3.1倍。
  深化全国首个“维护国家安全工作协作平台”机制,提前介入、审查逮捕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案件16件。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安部举办的全国性会议上,市检察院作典型经验介绍。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影响安全稳定的刑事犯罪,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诉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1137人,依法办理“709”跨境赌博专案,追赃挽损1.7亿余元。做深做实军地检察协作,开展“送法进军营”等法律服务活动,“一体化清单化”凝聚共建共治合力,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列为五个全国军地检察协作典型事例之一予以表彰。
  起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458人,办理涉案金额达100余亿元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审结全省首例通过地下钱庄跨境转移赃款洗钱案。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针对“空壳公司”专事虚开发票乱象,督促行政机关对130家公司开展排查整顿。服务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办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67件,其中2件案件分别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评为“全国知识产权检察十大案事例”“知识产权保护十佳案例”。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与监察机关、法院的合规互认,推进刑事诉讼全流程适用。思明区检察院在全国首创“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湖里区检察院推动打造企业合规本土化方案,双双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获《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依法惩治民营企业关键岗位内部人员实施的职务侵占、收受回扣等犯罪,精准制发检察建议,推动民营企业内部“腐败”源头治理。深化涉民营企业刑事“挂案”清理,监督撤案或终止侦查40件,获评全市依法治理十佳典型示范案例。
  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依法办理最高人民检察院交办的上海市检察院原检察长张本才受贿案。立案侦查司法工作人员涉嫌玩忽职守案,受理监委移送职务犯罪案件34件42人。市检察院职务犯罪检察部门入选首批全国检察机关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办理团队。
  办理民事检察监督案571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24件,提出抗诉1件;发出审判人员违法监督检察建议6件;发出执行活动违法监督检察建议12件;发出审判程序违法行为监督检察建议6件;办理虚假诉讼案22件,帮助当事人挽回损失900万元。1件案件获评全国检察机关民事审判程序监督典型案例。建立我省首个跨省民事支持起诉协作机制,为川籍在厦务工人员开辟受案“绿色通道”。支持讨薪农民工等提起民事诉讼168件,帮助追回劳动报酬、抚养费、赔偿金等685.1万元。
  办理行政检察监督案(含行刑反向衔接案)598件。发出同步监督检察建议4件;发出行政执行检察建议24件;办理促进依法行政检察建议37件;针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为发出检察建议1件;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7件;举行听证会2场。办理行刑反向衔接案468件,发出检察意见书146件。开展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衔接工作,对468件不起诉案件全面审查后,建议行政机关作出处罚146件,促进解决行政执法机关应移未移、应罚未罚问题。翔安区检察院监督推动3件行政处罚案件执行到位,14万余元罚款及时收缴国库,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行政检察优秀案例;1件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批行政检察类案监督指导性案例。
  履行“公共利益代表”神圣职责,立案数比上年增长66%。探索检察机关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改革,推动在全省首次由基层法院审理检察机关提起的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建立民事公益诉讼“诉前和解+公开听证”机制,促成当事人就损害赔偿达成和解5件,更好更快维护公共利益。积极探索新领域案件,就公安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督办的“假牛肉”欺诈销售案提起公益诉讼,着力在更广空间发挥公益保护司法作用。针对违法排污、非法放生等问题,开展防治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专项监督,推动出台新规填补厦门市水域放生监管空白。会同多家单位在海丝中央法务区签约成立厦门市生态司法协同保护平台,以“检察蓝”守护“海洋蓝”。疏解“餐桌污染”、强制“刷脸”、消防隐患等民生痛点,通过圆桌会议、诉前磋商等手段,督促监管部门立案查处行政违法行为55起、整改安全隐患658处。推动行政机关整治违规接种走私疫苗问题,该案获评全省检察机关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汇聚公益保护合力,市检察院会同16家单位召开全市检察公益工作联席会议,两级检察院成立检察联络站、公益保护研学基地等,积极构建各方协作共治的公益保护机制,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国务院参事等到厦调研,给予肯定。推动公益检察工作数智化升级,聘任227名行政人员、专家学者等担任志愿者,依托“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协助开展线索收集、专业研判、整改监督等共38件次,推动公益保护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厦门市人民检察院 蓝碧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