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


  2023年,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9起、死亡50人,比上年分别下降24.4%和12.3%,实现连续5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
  一、坚守安全生产底线
  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印发《厦门市新兴行业及交叉领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明确35个部门、19类、60项新兴行业及交叉领域安全监管职责分工,进一步消除安全生产监管盲区和死角。印发《关于加强涉海涉渔安全管理的意见》,建立“以港管船、以船管人”和“守点、控线、管面”的管控机制,组建6个行政区海上搜救分中心。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全国全省一盘棋响应、每月安全风险综合研判机制、事故复盘评估等机制,全年督促属地政府和行业部门对本地发生的3起火灾、道路交通典型事故开展复盘评估,对山西吕梁“11.16”火灾等8起各地事故启动一盘棋响应。
  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排查整改重大事故隐患3518个,行政处罚6324次4392.6万元,移送司法机关33人,责令停产整顿298家,曝光、约谈、联合惩戒企业2529家,约谈通报有关地区及部门311次,举报奖励36.4万元。推进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厦门市建设工程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办法》和作业指引,推动组建厦门市政有限空间有限公司,成立国有有限空间专业队伍,指导开展有限空间培训取证和应急演练,摸底排查全市2110家企业40983个有限空间基本情况,规范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行为。在工贸行业探索推行“政府搭建平台、专家精准服务、企业互学共助”的交叉检查模式,摸底排查全市821家铝加工(深井铸造)、有限空间、涉氨制冷、粉尘涉爆、天然气使用等企业基本情况,突出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三合一”场所开展焊接与热切割、电气焊作业开展安全专项整治,推进危化品企业装置设备带“病”运行、危化品生产使用企业老旧装置、油气储罐企业安全专项整治,制定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强化油气储存基地安全风险防控。
  优化安全监管服务。全年查处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683件、罚款2448.7万元,分别比上年上升76.5%和33.4%,其中,一案双罚42家,2起案件依法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行政执法次数、行政处罚次数、罚款数额均居全省前列。制定从轻、减轻、简易、免予处罚“四张清单”,全年共对295个轻微违法行为采用简易处罚程序,引导帮扶符合信用修复条件的38家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制定《厦门市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非煤矿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实施细则》,全市584家危险化学品企业、77家烟花爆竹批发零售店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完成投保工作。在全省率先出台柴油纳入危险化学品许可办理实施细则,率先印发应急系统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管理手册,全面推广审批事项容缺受理,市区办件捆绑统计时限从3.18个工作日压缩至1.4个工作日。出台延长特种作业证书复审年限、闽政通APP等线上办理、增设特种作业考核“午间场”和“周末场”等措施,积极助力企业用工,全年考核4.3万人次,增长34.8%。
  二、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深化“智慧应急”建设。建成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信息管理系统,采集69个行业类别6900余家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建成森林防灭火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完善全市森林防灭火“一张图”,建立全市森林防灭火道路专题数据库。建成市级应急管理移动执法系统,全面推进“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开发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安责险实施全流程监管。建成省、市、区全覆盖的应急通信专网,建设370MHz窄带对讲、公网对讲集群、卫星电话等多种通信手段,强化断电、断网、断路等极端情况下应急通信保障。
  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厦门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方案》,市“1+57”(1个总案、57个专项预案)、区“1+21”(1个总案、21个专项预案)、乡镇(街道)“综合+分灾种”、村(居)“一本通”的四级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备。修订《厦门市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厦门市突发地质害应急预案》《厦门市地震应急预案》《厦门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开展防震减灾应急综合演练和“绿盾—2023”森林防灭火综合演练。
  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建立森林消防队伍年度训练考核工作制度,组织第三届森林消防队伍业务技能大比武活动。联合东海救助局厦门基地实现厦门市水域训练保障中心实体化运作,设立中国救捞协会培训点,举办四期内陆水域救援业务培训,培养专业性潜水员,推动开展城市内涝、地下空间等水域救援技术研究、技能训练、联动救援等工作。建设2个市级应急训练基地,打造应急社会力量的孵化基地。
  落实应急物资储备。组织应急物资储备规划编制,构建采储结合、平急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全市储备各类消防器材装备16大类1.1万件(套)、森林防灭火物资5大类2.3万件(辆、套)、防汛抗旱物资8大类45个品种、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6个品类和生活类救灾物资8个类别10.6万件(套),联合10余家社会联勤单位落实大型工程机械储备。更新完善家庭物资储备建议清单,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保障水平。
  全面做好应急准备。建立灾害事故现场应急响应处置机制、市级骨干应急救援力量指挥调度机制、最小出动单元应急响应工作机制,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建立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机制,联合市通信管理局建立厦门市信息通信业应对突发事件跨行业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建立厦漳泉区域应急处置协作机制,形成应急救援区域性合力。
  三、筑牢防灾减灾救灾防线
  全力迎战超强台风。在防御第5号台风“杜苏芮”过程中,统筹集结救援力量约3.15万人进入战位,储备生活类救灾物资品种11大类4.2万余件,强化救援、指挥、通信、保供等重点保障,全面转移危险区域人员94675人,实现了“人员零伤亡、财产少损失”的工作目标。
  强化防汛备汛工作。制定《防汛防台风转移避险安置工作指引》,建立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在全市45个镇(街道),545个村(社区)开展基层防汛能力标准化建设,共落实灾情信息员846人、增设紧急临时避灾点16个,储备应急救灾物资2026.9万元,完善应急队伍590支9449人,为基层防汛工作人员配备9287套个人安全防护“五小件”,保障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
  提升综合防灾水平。实行第三轮巨灾保险,全年共赔付暴风暴雨、雷击、火灾等灾害损失956起108.6万元。制定《避灾点管理办法》《避灾点物资保障参考标准》,改造提升45个避灾点。充分发挥厦门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开展中小学生、广大民众参与的防震减灾体验式科普学习和训练,全年累计共接待参观人数70万余人次,组织开展研学活动20余场次。
  四、夯实城市安全基础
  筑牢基层基础。制定《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工作方案》《厦门市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工作指引》,指导基层开展应急管理机构队伍、工作机制、装备物资等建设。持续推进“五个一百”公共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建成10个应急救援直升机起降点,工程进度、质量均居全省前列。
  推进法治建设。完成立法课题调研并形成《厦门经济特区安全生产若干规定(草案)》。出台《厦门市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规则》,建立安全生产行政违法行为线索移送及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海沧区、同安区开展镇(街道)连片联合执法试点工作。
  强化宣传教育。开展“安全生产月”“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举办有奖标语征集、快递骑手送安全、全民安全倡议等活动,微信公众号开展2期答题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05万次,粉丝量比上年增长31.2%。制作同安区“6.17”中毒窒息较大事故警示教育片,原创“应急人说安全”“安安说应急”短视频在多平台播放,“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氛围初步形成。
(厦门市应急管理局 陈桂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