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督管理


  一、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营主体提质扩容
  放宽区局商事登记注册资本权限,优化台资企业登记注册程序,全市复制推广“证前指导”,提升综合窗口服务效能。“用电报装”纳入企业开办环节,一站式服务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2023年新设经营主体16.6万户,实有各类经营主体91.6万户,比上年增长8.2%。
  出台41项措施扶持个体户高质量发展,开展个体户服务月活动。新增专利、商标质押金额42.9亿元,督促国资商业银行落实优惠政策24.2亿元,兑现知识产权、标准化、质量奖等资金奖励1.47亿元。减免检验检测费用2535万元,督促清退涉企违规收费435万元。“小个专”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共建立“小个专”党组织2202个,培育联系点和示范点162个。
  创建全国首个反垄断审查合规辅导中心。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审查增量政策措施150件,修订废止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36件。开展反不正当竞争“守护”专项行动,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45件。
  出台2023年版轻违免罚等四张清单,涉及277个事项。持续扩大预制菜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政策效应,率先全省出台预制菜系列标准,预制菜销量比上年增长10倍。出台医疗机构、旅游市场价格行为合规指引,医疗收费、旅游市场热点价格投诉举报下降态势明显。建立信用修复工作机制,6761家企业解除经营异常名录,7341家企业及时整改免予信用惩戒。
  全国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位居第八。12315登记各类信息诉求43.5万件。226家ODR企业线上处理消费纠纷3.1万件。认定首批5家消费教育基地。
  二、落实两个纲要,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印发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意见。全省质量工作考评位居第一,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6年跻身高质量“领跑方阵”。5家组织获第六届厦门市质量奖。入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试点(光电显示)”基地。开展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生产领域不合格产品批次数下降15.4%。质量认证获证组织占全省30%、证书数占全省29%,均居全省第一。开展计量服务实体经济行动、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小微企业质量认证体系提升行动,解决技术问题、难题160余个。
  新增国际、国家标准350项,10项标准获评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互联网+居家护理”入选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获批8项省级两岸共通、民营企业标准企业试点。批准成立10个技术委员会,发布地方标准27项。上线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试行台湾地区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推进国际标准服务站(金砖创新基地)建设,收录金砖国家标准题录11万余条,电子文本5万多件。
  省海洋高端装备计量测试中心新建3个专业实验室、新增22项关键参数测量校准能力。建成全省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省级质检中心,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通过现场核查。与厦门大学工学部开展的29个局校合作项目成效显著。
  三、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建设,入选全国第二批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思明区人民检察院设立协同保护中心,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办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358件,核查非正常专利申请2616件。
  厦门金旅获全省首个中国外观设计金奖,每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突破25件,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目标。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促成专利开放许可合同达成并备案105件。新增注册商标3.7万件,有效商标58.7万件。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40家,累计103家。
  知识产权CBD建设有序推进,“知识产权展示交易服务平台”获立项。与厦门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厦门理工学院备案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超4000家,托管专利突破5万件。
  四、加强“三品一特”监管,强化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
  全省食品安全工作考评获A级,省对市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99.2%。全市6093名干部包保10.4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发布100项高于国标的供厦标准,全国首创学校“星级食堂”评定、制止餐饮浪费等多项管理规范。开展市级食品安全应急演练。食品抽检量9.5批次/千人。开展治理“餐桌污染”专项行动、校园食品安全点题整治。开展逾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专项清理,注销许可证4.7万张;加强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督促整改问题76个;“一品一码”新增交易台账1.38亿笔,比上年增长73%,居全省第一;会同教育部门建立学校餐饮质量安全提升长效机制。首次引入第三方开展风险评价,圆满完成64项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任务。
  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发布全国首个《医用隔离眼(面)罩》团体标准和全省首个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团体标准。率先全省在1640家零售药店安装智慧监测系统,药品追溯系统实现全市药品零售企业和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使用单位全覆盖,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实现试点医院和集采配送企业全覆盖。推动药物滥用监测纳入特区立法,建立风险会商评估、数据共享协作机制。药械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首次纳入市属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发现率7.7%。开展重点行业“排险除患”专项行动、工业产品质量问题“清零”行动,验配镜、服装、学生用品、家用电器产品质量状况显著改善。全国率先发布工业产品质量技术帮扶与监管衔接团体标准。持续推进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出台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有效遏制生产销售领域超标电动自行车和“拼改篡”违法行为。
  定期检验特种设备7.1万台,一次性合格率94%。深入开展特种设备“企业主体责任推进年”活动,推动全市1.6万家生产使用单位建立风险管控机制,配备安全总监、安全员3.7万人。组织开展特种设备严重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城镇燃气安全整治、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等专项治理。督促充装单位主动召回气瓶8万多只,公告注销流失气瓶15万多只。举办监察人员岗位大练兵。
  五、突出重点领域,提升市场监管执法效能
  企业年报率98.4%,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依法列入失信惩戒名单企业1.9万户。强化与法院、税务等部门监管信息联动,91.2万户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实现“一键查询”“一页尽览”。深化“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将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嵌入双随机系统,提高信用风险较高企业抽查比例,问题发现率升至67%,检查成效“脱虚向实”。撤销商事登记801起,清理吊销失联企业1.2万户。
  提请市人大废止《厦门经济特区反不正当竞争条例》,修订2023版权责清单,公布事项856项。制定出台执法办案程序指引、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行为、“火锅店短斤少两问题”等工作规程,执法行为不断规范。开展行政处罚案卷评查,评出十佳案件。
  积极申报“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上线试运行新版智慧市监门户。升级远程智慧监管系统,开发运用63个AI智能识别模型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自动识别。运用“数字助理”技术实现广告、抽检条线任务汇聚及高效协同。创建259项数据资源目录,实现市场监管全量数据汇聚、开放和共享。
  医疗美容行业乱象、产品过度包装等问题得到明显遏制。组织实施民生领域“铁拳”行动,开展虚假认证、网售危化品、合同监管、水产品称重等专项整治。聚焦医疗、教育、停车场收费等重要民生商品开展价格秩序治理,民生价格秩序显著提升。推动16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