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2023年,厦门市国资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各项经济指标稳健向好。至年末,厦门市国资委所出资企业以占全省国资系统企业三分之一的资产,贡献超过60%的营业收入和超过50%的利润。一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资产总额2397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所有者权益7596.11亿元,增长15.3%。二是经营规模保持平稳。实现营业收入21269.32亿元,下降8.0%;利润总额328.79亿元,下降6.9%;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30.55亿元,增长25.7%。其中,营业收入前三企业是厦门建发集团(7834.28亿元)、厦门国贸控股集团(6075.32亿元)和厦门象屿集团(4904.98亿元)。三是重点指标贡献显著。全年上缴本地税金183.49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1.6%;实现批发零售额17868.28亿元,占全市的47.0%;实现贸易进出口额3834.58亿元,占全市的40.5%;实现建安投资656.75亿元,占全市的62.5%。
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国资国企主动适应新常态,克难奋进,有序推进生产经营各项工作。一是城市建设全面提速。承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237个,完成投资额1116.79亿元,约占全市总投资额的49.5%,新机场建设进展顺利,第三东通道全面开工,翔安大桥顺利通车,新会展中心建成投用,地铁工程施工稳步推进。翔业集团、火炬集团和市政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对九溪流域和科学城莲河片区捆绑实施XOD城市综合开发。火炬集团全面推进同翔高新城、海洋高新区和厦门科学城开发任务,新增筹资及银行授信约350亿元。建发、国贸、轨道等涉房企业深耕本地市场,全年在厦门市拿地23宗、总金额261.99亿元,有力提振市场信心。二是民生基础持续夯实。积极开展挂钩村帮扶,累计投入资金3107万元,谋划推动120个发展项目,实现70个薄弱村当年财政收入达到50万元的目标。做好闽宁产业园招商工作,完成新设3家企业、实际到资1.1亿元的任务。翔业、夏商、轨道、市政、公交等企业扎实做好民生服务,承担了全市100%的蔬菜批发供应、100%的地铁客运服务、99%的公交客运服务、100%的管道天然气供应、94.3%的垃圾处理量和全省83.2%的飞机起降服务量,有力保障城市基本运转。安居控股扎实做好住房保障工作,竣工3个公租房项目,实现保障性商品房销售2796套,回笼资金24.65亿元。三是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印发《厦门市重点国有企业招商引资实绩竞赛方案(2023版)》,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大员招商,国企主要领导外出招商引资及对接项目290次。全年新增签约项目106个、三年内计划投资额91.59亿元,新增签约重大项目9个,完成55个签约项目落地,实现域外实际到资69.27亿元,招商引资指标绩效排名市直行业主管部门第一。四是品牌价值持续提升。建发集团、国贸控股集团、象屿集团连续多年入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目前分别位列第69、95和142位。建发股份、国贸股份、象屿股份、路桥物资四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国贸控股集团连续三年入围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品牌500强”榜单。
国资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围绕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端发力,努力与厦门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共同成长。一是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编制《厦门国资国企2023—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2030远景目标》,提出构建国企“1+6+6+6”战略体系,即1个发展目标、6个重点产业、6家重点企业和6项重点工程,力争三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产值达到1200亿元、总资产超过2000亿元。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国企数字化转型行动,累计投入16.2亿元,建设115个数字化转型项目,开展4场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国贸云链”等6个项目在国务院国资委组织举办的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中获奖;信息集团成立数据交易公司,落地信用中国全量数据,归集市场数据273亿条。引导国有房地产企业主动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加快业务转型和产品升级,建发房产首次跻身全国房地产企业10强,联发地产、国贸地产和象屿地产跻身40强。三是稳妥推进专业化整合。整合国企建筑业同类资源,组建厦门特区建设投资集团,着力打造具有建筑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全链条服务能力的建筑业产业集团。建发、象屿等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并购,进一步巩固供应链“链主”地位。积极推动整合企业融合发展,象屿集团完成9家航商重整接收,海上游资源整合取得实质突破;国贸控股赋能海翼集团,厦工股份主业大幅减亏,厦工重工和银华机械实现扭亏;轨道集团开展业务板块同质化整合,关停并转企业2家;市政集团按照现代公司管理制度,推动城投公司企业化规范化运作。四是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建设。建发集团加力国际业务,实现进出口额突破4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超8%。国贸控股积极布局金砖和“一带一路”地区,依托马六甲海峡运营的30万吨级浮式储油轮提升全球油品服务能力。象屿集团持续增强铁路运输核心能力,全年实现铁路货物运输量超2300万吨,增长22%。翔业集团成功开通厦门至墨西哥、巴西货运航线,跨境电商累计货量增长2.1倍。建发、国贸、翔业、资本公司等企业大力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住宿业、餐饮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52%和33%,海峡大剧院实现演唱会商演新突破,钻石联赛厦门站等全球性赛事成功举办。五是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落实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考核政策,所出资企业全年投入研发经费14.91亿元,增长43.1%,5家企业研发投入增速超50%。国贸控股打造先进制造业平台,推动天马研究院和天马光电子完成产线首台设备搬入,与厦门大学嘉庚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下属公司中红普林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火炬集团发挥平台作用,推动科学城2号孵化器投入运营,搭建新能源检测等国内领先的3个技术平台,积极开展氢能等未来产业研究。法拉电子加快汽车电容器等薄膜电容器产品的开发,保持产品迭代能力。轻工集团推动三圈电池布局新能源储能项目,开展新型钠离子电池产业研究。
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迸发。巩固三年行动成果,研究谋划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寻求新的突破。一是持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下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的说明》,帮助国有企业进一步厘清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的边界。研究印发《所出资企业董事会工作规则》《外部董事履职指引》等制度,建立外部董事人才库,不断规范董事会建设。二是推进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市属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主要负责人人事关系迁移、薪酬发放等工作,完善考核评价等制度建设,有力支撑纪委监督履职。实施分类分层考核,授权企业董事会开展总经理和其他副职负责人差异化考核,树立“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导向。扩大职业经理人试点,面向全国公开选聘副总经理5名。三是贯彻落实厦门综改试点任务。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改,推动建发集团完成对君龙人寿增资工作,指导象屿集团、轻工集团和安居控股分别围绕跨境电商、眼镜制造、花木园林等领域与台资企业探讨合作机会,制定混改工作计划。信息集团挂牌厦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据交易分中心,上线数据产品594个,合作数商186家。四是加快提升国资国企资本运作能力。路桥信息成功登陆北交所,实现厦门市北交所上市企业“零突破”;致新医疗顺利通过IPO评审会;市政环能收到上交所受理通知;国企控股上市公司达到14家。信息、火炬等企业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火炬产业园和厦门软件园两个REITs项目进入国家发改委专家审核阶段。做大做强国资系基金群,建发新兴与全国社保基金合作设立并管理专户基金,开创全国地方国企首例。五是建设高素质国企人才队伍。实施国企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实施方案,选拔第一批“四支人才队伍”共计180人,建立长效人才培育服务机制,为企业发展集聚和储备优秀人才。积极开展稳岗稳就业工作,全年提供就业岗位1.48万个,提前半年实现“接收高校毕业生不低于去年”的目标任务。
国资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持续完善监管体制、提升监管效能,不断推动制度优势、治理优势转化为国有企业竞争优势、发展优势。一是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组织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3家投资公司授放权事项;授权市政集团下属子公司市政投资有限公司在每年不超过2亿元的额度内的股权投资项目自主决策。二是强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组织开展国企副职经济责任审计、工程招投标巡察、医药领域专项整治、境外佣金专项整治等稽查行动,实现国资监管部门与巡视巡察、纪检监察、审计、财会等多部门线索共享。配合做好审计署广州特派办经济责任审计的资料提供和工作协调工作,及时做好审计问题沟通解释。三是提升国资监管机构监管水平。研究制定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收购兼并、境外监管等系列制度,完善投资事项事前、事中、事后管控流程,督促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有序投资、规范经营,切实防范非主业和境外投资风险。全面建设“智慧国资”监管平台,完成12个业务系统及应用支撑平台、大数据中心等5个功能支撑平台上线试运行,初步实现国资监管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厦门市国资委 张嘉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