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
2023年,厦门自贸片区GDP1094.6亿元,比上年增长2.6%;厦门市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完成进出口2155.35亿元,增长14.6%;新增外资企业349户、注册资本195.14亿元。自贸片区税收收入154.72亿元;地方级税收80.33亿元,增长3.0%;规上工业产值742.48亿元;限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10902.27亿元。
一、改革创新
制度创新有新突破。2023年6月,国务院发布第七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中,厦门片区新增1项“航空货运电子信息化”入选;福建自贸试验区第20批创新举措评估结果中,厦门片区新增16项全国首创;新增5项国家级。至年末,厦门片区累计推出创新举措558项,全国首创142项,已有31项改革试点经验被全国复制推广。新增“航空货运电子信息化”入选国务院第七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全国24项);福建自贸试验区第20批创新举措评估结果中,厦门片区新增16项全国首创。
加力推进改革任务落实落细。厦门片区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要求,贯彻落实省自贸办若干措施实施计划表,梳理形成适用于厦门片区试点任务共34项,已推进落实26项;制定《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涉及25项工作任务、102项举措,落实率80.4%;推出2023年度重点改革试验任务43项、132项具体举措,落实率达90.2%。
综保区建设稳步推进。1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厦门象屿保税区与象屿综合保税区整合优化为新的厦门象屿综合保税区,整合优化后的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0.64平方千米,这标志着厦门所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均已转型为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区数字监管综合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至年末,“分类监管”业务累计过卡3.4万票,“内贸集装箱”业务累计过卡23万箱,“跨境电商”业务累计过卡3万票,“一般纳税人”累计进出区693票。
二、对外开放
两岸融合有序推进。畅通两岸经贸合作,打造对台“厦金”海运快件物流新通道,新增海天港、海沧港综保区跨境厦金航线,开通厦门港首条对台出口跨境电商“大三通”海运快线(厦门—台北直航),2023年对台海运邮快件完成3.19万标箱,增长3.6倍;创新对台金融开放,设立大陆首支自贸区数字人民币台企融资增信基金,推出大陆首个组合型保险“两岸通保”,落地全省首笔台胞通过台湾手机号开通数字人民币四类账户。促进台胞就业创业,联合海事部门推动开展大陆首个台胞来厦换取大陆游艇驾驶证便利化补差换证试点,打造“培训—考证—就业”一条龙服务机制,完成大陆首批海峡两岸国际邮轮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累计服务超百名台胞。设立厦门片区台商发展服务中心,为全市台胞台企提供两岸行业标准采信、两岸航运人才培养试点等七大类服务。
“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打造“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引领区,2023年,厦门59条“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2.2万标箱,占全国“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吞吐总量57.4%;中欧班列运行稳步回暖,重启俄罗斯返程班列,累计发运113列,货值31.04亿元。深化金砖创新基地建设,开行国内首条金砖城市跨境电商空运专线厦门—巴西圣保罗全货运航线,目前已执飞超200架次;与巴西皮奥伊州投资促进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深化金融、贸易、人才等交流合作;举办“金砖投资贸易促进论坛”,吸引12家参会企业的第三国境外机构在自贸区银行开立人民币和多币种NRA账户(境外机构境内账户)。
深化金砖创新基地建设。开行国内首条金砖城市跨境电商空运专线厦门—巴西圣保罗全货运航线,目前已执飞超200架次;与巴西皮奥伊州投资促进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深化金融、贸易、人才等交流合作;举办“金砖投资贸易促进论坛”,吸引12家参会企业的第三国境外机构在自贸区银行开立人民币和多币种NRA账户(境外机构境内账户)。
三、营商环境
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推进国际法务运营平台建设,已落地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全球首个代表处、国家知识产权局局专利检索中心厦门代办处、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海峡两岸仲裁中心、中国香港海事仲裁协会、中国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等国内外优质法务、泛法务知名仲裁服务机构。打造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已有150多家法务、泛法务机构单位入驻基地。率先发布国内第一部关于开展临时仲裁的指引—《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
提升口岸通关环境。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在中国报关协会等组织开展的“中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中连续四年获评最优成绩,国口办《口岸简讯》三次专刊向全国推介《厦门市坚持关地协作创新发展 力促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等经验做法。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工作和探索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应用,至年末累计“一单制”738票、7332标箱,完成金融服务超240万美元。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率先开展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优化从开办到注销全生命周期的全程电子化登记模式,为商事主体提供一网流转、一表申报等服务功能,改革实施以来以登记确认制方式办理登记的企业已达3611家;创新上线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自主公示平台功能,强化商事主体诚信自律意识。加强数字监管,厦门自贸片区进口商品溯源平台汇聚并生成近500种商品超1300万条进口商品溯源数据,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数字监管链条,片区企业综合信息基础平台已归集10多个部门、8个业务系统数据,涉及自贸片区企业680多万条数据,对片区企业5万多家企业进行全景画像。
四、重点平台
航空维修平台。2023年,航空维修产业营收121.60亿元,增长46.9%;实现新增处置引进飞机16架次,新增引进特色租赁资产约130亿元,二手飞机租赁业务居全国第一。进一步推动航空维修企业扩大区外保税维修业务规模,企业区外保税维修出口金额超700亿元人民币。推动厦航工业启动区项目建设。厦航工业航空产业启动区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累计完成投资超5亿元。厦门太古翔安新基地项目已于1月开工,机库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已完成。推动豪富太古新厂房搬迁项目。豪富太古5月正式搬迁入位于厦门国际航材中心的新生产基地,启用全新生产设施并扩大生产面积,将进一步提高产能和效率。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新建设上线(含试运行)厦门蓝海智慧服务平台、厦门数字口岸平台、厦门市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事项申请系统、船载集装箱货物安全管理系统、海港口岸限定区域闸口信息采集核对系统、空港旅客通关视频智能应用平台、前场多式联运监管中心软件信息系统共7个,完成厦门单一窗口报关本地服务通道升级改造、厦门港游艇综合服务平台(二期)2个系统提升优化。
跨境电商平台。2023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236.70亿元,增长65%。出台厦金海运快件揽货奖励,打造“厦金高”海运快件通道,新增海天港、海沧港综保区跨境厦金航线,“厦金”包船已达每周15航次,开通厦门港首条对台出口跨境电商“大三通”海运快线(厦门—台北直航),全方位畅通跨境电商物流通道。创新综保区出口海外仓和包裹零售出口业务0110转1210业务。
私募基金平台。至年末,私募基金累计落地规模1489.11亿元,片区产业引导基金获“中国最佳创业投资引导基金TOP30”。
中欧(厦门)班列。推动前场铁路大型货场多式联运监管中心投用。11月,厦门海关完成验收工作。12月6日,前场铁路大型货场开出首列中欧(厦门)班列。引导重启俄罗斯返程班列,5月25日,支持班列运营公司开行今年首列索利卡姆斯克(俄罗斯)—厦门(中国)班列顺利返程,时隔两年厦门联通俄罗斯回程通道重启.支持拓展新能源产业运输链,2023年3月,中欧(厦门)班列首次出口电动汽车,并经满洲里口岸出境,为新能源汽车走出国门增添了一条安全、高效的国际物流通道。自开通至2023年末,班列累计发运1208列,折合50274个40尺大柜,进出口货值累计297.23亿元人民币。
文化贸易平台。“国际有声阅读平台”、“拉美中国文化巡回展”等4个项目入选商务部对外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行动计划。第七届东南亚中国图书巡回展首阶段活动在泰国、老挝、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举办,展出国内近百家出版单位各类图书6000种、上万册,举办中外版权对接、中泰有声书沙龙、中国输出图书分享发布会、中国雕版印刷体验互动等交流活动120多场。
五、新兴产业
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提升核心企业大宗商品供应链配置功能,发挥综保区仓储、物流、通关、结算等便利化优势,支持建发、国贸、象屿等核心企业大宗商品板块业务更好发展。建设综保区数字监管综合服务平台,完善“进出便捷+企业分级+货物分类”综合管理模式,优化跨境贸易、加贸保税、非贸业务等数字监管模式。支持核心企业数字化建设,打通上下游数据壁垒,提高产业协同效率,建成象屿“屿链通”、国贸天眼等综合服务平台。持续打造供应链科创中心,推进科创中心与企业共建供应链创新实验室,打造宏鹏发外贸综合服务等供应链创新实验室。
集成电路产业。以厦门“芯火”双创基地为平台,辐射厦门市80余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厦门自贸片区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22.1亿元。扩大“保税研发”试点。以全国首创的集成电路保税研发试点服务全市中小微企业,提升企业通关效率、缩短企业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试点以来,累计对外付汇金额已达8273.3万美元,企业通关时间缩短50%以上。探索两岸供应链协同。与集邦科技等台企建立良好的产业链招商和业务互动关系。
融资租赁产业。发挥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推动落实3架带租约保税资产包区内交易,实现全国首台进口二手发动机经营性租赁业务落地。航空设备租赁与处置全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28.77亿元。持续推动船舶、集成电路、影视设备、绿色租赁等各类特色租赁业务发展,新增特色租赁资产总额超100亿元。成功举办首届自贸区产业租赁高峰论坛,该论坛是近五年租赁产业界规模最大峰会活动之一。此外,年度内还通过厦门“9·8”贸洽会、福建数字峰会等成功落地意向签约项目,完成投资到资超15亿元。
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实现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量达165.2亿美元,上线并运行“环球供应链与离岸贸易金融服务平台”。
六、招商引资
2023年,片区共新增注册企业6494户,注册资本662.09亿元;新增84个项目纳入合同签约项目管理,总投资额136.59亿元;望普莱斯、中远海运码头并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着力招大引强引优。举办首届自贸片区产业租赁论坛、第十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陆海联通与产业合作分论坛等大型产业论坛,借助第二十三届投洽会、2023金鸡电影节开幕式暨厦门文化影视产业签约项目仪式等平台招大引强。
培育特色优势主体。推出厦门自贸片区“益企服务,一起成长”等八大计划,构建“4567”益企服务工作模式,工作受到牵头部门通报表扬。片区企业上榜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国家级科技小巨人,6家“专精特新”企业。14家企业入选2023年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创新企业。推出国际贸易、供应链创新、跨境电商、集成电路、两岸青创等政策,兑现各类政策资金7.4亿元。
七、数字自贸区
数字口岸平台通过项目第二期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平台全面推动关级核心系统信创化,“智能云分流”应用以来共计直接分流6000余票货物,压缩待查验货柜在码头内装卸和运输次数达50%,可为每票待查货物减少流转时间3小时以上。厦门自贸片区进口商品溯源平台汇聚并生成近500种商品超1300万条进口商品溯源数据,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数字监管链条,片区企业综合信息基础平台已归集10多个部门、8个业务系统数据,涉及自贸片区企业680多万条数据,对片区企业5万多家企业进行全景画像。
重点平台数字化转型。建成集物流管理、资讯交流和商品展销于一体的厦门自贸片区数字国际酒平台,包括线上交易、酒商中心、厦门市酒协、产业资讯等功能模块。2023年,数字酒平台入驻企业312家,完成年度计划的104%;数字酒平台销售额7.25亿元(以B端客户为主),完成年度计划的145%。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 郭立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