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工作
2023年,厦门海关推进落实海关总署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推动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加强智能化装备应用,拓展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应用场景;“数字口岸”平台上线211项功能,助力厦门获首批全国“智慧口岸”试点,并获评厦门市“十佳”营商环境创新举措;协助海关总署完成金砖国家海关署长会,推动中国—南非AEO互认正式实施并列入元首外交成果。全年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11997.04亿元,比上年下降5.1%;税收入库476.57亿元,下降4.9%;监管运输工具3.9万艘(架),增长1.1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线进出口值2155.26亿元,增长14.6%;签发原产地证书26.16万份、金额1107.9亿元;检出各类传染病14种、556例;截获二类动物疫病2种5种次、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48种1665种次;检出未准入境食品213批;检出不合格进出口商品1632批。
深化法治建设。完善执法疑难问题解决机制,全年办理行政复议诉讼案件10件、下降33%,办结首例复议调解案件,复议和解率达57%,推动基层一线“枫桥经验”工作室覆盖率达62%。深化“一关一品牌”“一案一普法”“一月一主题”等普法创新,组建“八五”普法讲师团、“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联盟,开展普法活动70余场,持续推出厦门海关“蜡笔小红”与福建司法“蒲小法”系列普法作品,40余篇普法宣传作品在各级媒体平台刊发。厦门海关1个“枫桥经验”示范点获评首批全国海关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示范点,1个案例获评全国首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法治创新案例”。
推进业务改革与发展。建立“工作专班+联络员”“关地联席会议协同推进”“定期信息沟通直报”3项工作机制,推动海关服务两岸融合发展“10+1”举措落地落实。厦门海关、福州海关联合打造“智慧转关”直通模式,全面推广“安全智能锁+转关自动核销”模式。建立闽赣两省三关(厦门、福州、南昌海关)全业务领域一体化协作机制,保障赣州—厦门铁海联运通关顺畅。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6项细化措施,制订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5方面35条措施。持续打造“关企直通车”“关长送政策上门”特色服务品牌,设立企业问题直报点10个、一站式服务专窗18个,解决企业疑难问题193个。指导海沧前场中欧班列监管作业场所建成投用,推动中欧回程班列时隔2年再次开行。助力福建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优化内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备案。开展“龙腾”等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专项行动,扣留侵权嫌疑货物570万件。厦门海关1个创新举措入选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联席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
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若干措施》落地,出台18条细化措施并初见成效;加强对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政策研究,向海关总署备案自贸创新举措4项。推进厦门关区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优化检验检疫模式,持续推进智慧综合保税区建设,企业申报效率提升40%;推进综合保税区区内跨境电商业务发展,创新实现区内多种类型货物集拼出口,开展“1210”方式出口海外仓业务试点,首次实现跨境电商特殊区域出口保税监管模式零的突破;厦门关区4个特殊区域发展绩效评估排名持续提升,象屿保税区、象屿综合保税区发展质量效益分别排名全国第一位、第三位。推动厦门口岸航空保税维修创新发展,全年厦门区外航空保税维修进出口1678.1亿元,增长3.2倍,货值位列全国第一。
深化综合治税。健全涉税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围绕先进制造、医药健康、种子种苗等地方重点产业,上报37项税率调整建议,13项获海关总署采纳,4项获国家相关政策主管部门采纳。开展“千企享惠”行动,联合地方商务部门开展RCEP等自贸协定规则宣讲26场,开展个性化政策辅导,实现RCEP原产地证书申领“全国通签+全程网办”,全年签发2.17万份。试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款电子支付和B类快件行邮税线上缴税功能,稳步推广多元化税款担保等改革措施。落实减免税、政策性退税、优惠贸易安排等税收优惠政策,为地方重点项目定制“一揽子”解决方案,累计为企业减免退税52.67亿元。研发“智税”监控应用程序,推广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条码应用。“高新产业进口减免税货物快速审核”模式入选福建自贸试验区第20批创新举措并被评为全国首创。
落实好卫生检疫要求。落实取消远端检测、优化健康申报等疫情防控调整措施,分级分类开展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加强“多病同防”,对重点航线航班开展精准筛查,妥善处置4起入境船舶聚集性感染事件。强化病媒生物监测,截获输入性蜚蠊、鼠类等病媒生物527批共70.1万只,国境口岸监测捕获鼠类、蠓等3582只。持续推进卫生许可“放管服”改革,创新特殊物品“一次评估+分批进口”举措,探索口岸食品索证索票信息化建设。创新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省—市—区”三级共建机制,厦门关区8个口岸通过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考(复)核。成立厦门海关首届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运行跨部门生物安全协调机制,推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纳入地方应急体系。
确保动植物检疫工作到位。加强口岸动植物疫情风险管理和境外动植物疫情信息监测预警,累计收集上报疫情信息365条次,获海关总署采用170条次。强化对非洲猪瘟、沙漠蝗等重大动植物疫情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监督退运及销毁进口不合格动植物及其产品19批。与地方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红火蚁防控演练,提升疫情疫病联防联控处置能力。开展“国门绿盾2023”“跨境电商寄递‘异宠’综合治理”“严防外来物种入侵三年专项行动”等,在非贸渠道截获外来物种77批、增长1.2倍,截获“异宠”263只、增长42.8倍。优化通关流程,对67船311.75万吨进口粮食实施靠泊检疫,对符合要求的品种实施附条件提离。对46家企业注册登记申请免于现场考核。完成3523单检疫审批申请的随报随审。采用智慧物流锁辅助对74批进境种用水生动物进行在途监管。推动建成厦门关区进口种猪隔离场并通过海关总署验收。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开展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检出未准入境食品213批;开展跨境电商“健安2023”专项行动,查获9批违禁保健食品;监控分析涉核日本水产品输入,开展专项监测43个;专项核查出口腌渍蔬菜备案生产企业39家。核查反馈境外通报不合格出口食品39批,对23家进口商启动通报程序。优化民生食品进境通关流程,推广优先查验、优先送检、优先检测、优先出证等便利措施。确认厦门关区出口高风险食品36种、高风险项目清单69类,发布风险预警通报6项;首次编发出口食品主要目标市场食品安全信息,开展政策宣讲2场次。受海关总署委托承担41家次境外燕窝生产企业评审工作,全年关区进口燕窝149.66吨,其中毛燕29.03吨,连续5年毛燕进口量居全国首位。扩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预包装食品试点范围,此举入选福建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典型经验案例。
做好商品检验工作。推进危险品检验模式改革,开展“打击进出口危险品伪瞒报”专项行动,布控查获逃避进出口商品检验货物88批,增长63.0%。检验鉴定2批进口再生原料为固体废物。严格进口消费类电子电器、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监管证件核查和到货检验,检出不合格产品52批。实施“先放后检”“依申请检验鉴定”等措施,快速验放进口原油3003.1万吨,对649.1万吨进口铁矿、489.8吨进口棉花实施品质项目依企业申请检验。建立进口铜精矿检验监管联系配合机制,保障130.2万吨进口铜精矿快速通关。支持石材行业发展,实施精准布控、高效查验,此举入选2023年全国海关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典型案例。简化旧机电设备转移出特殊监管区业务流程,指导航空维修企业规范申报。助力企业扩大出口,发挥技术优势,对接海事部门推动豁免出口香水危险货物包装和运输限制。
强化口岸监管。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组织拉网式排查5次、“四不两直”全覆盖督导检查2次,排查整治风险隐患82个。与深圳、广州等口岸海关建立全国通关一体化查发通报机制,严控市场采购不实贸易风险。启用跨境电商转关自动核销模式,严密防范跨境电商B2B货物漂移风险,监管跨境电商进出口清单9913.58万票,增长1.2倍。监管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商品594.88吨,增长83.3%。依托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打造“数字口岸”平台,查验集装箱吊装时间压缩90%,空港通关时效居全国海关首位。开展口岸反恐演练、培训、宣传108场次,查获疑似枪支散件30件、管制刀具84把,获评福建省反恐怖工作先进单位。
推进企业管理和稽查业务。推广“集约化+机动稽查”模式,开展“金钥”“商神”等专项稽查,全年办结稽查作业356起、核查作业2054起,查发大要案51起、增长21.4%。推进再生资源领域专项稽查、打击虚假贸易稽核查专项行动,查发以虚假贸易方式骗取出口退税案件25起。推进属地查检改革,优化属地查检绿色通道,落实优先查检和“5+2”预约查检,累计对鲜活易腐农食产品查检作业5980批次、增长22.5%。试点上线“行政相对人统一管理3.0”系统,深化“多证合一”、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严格核对海关备案企业信息,办理报关单位备案6978家、增长27.2%,调整企业信用等级32家,注销丧失市场主体资格企业3674家。制定海关规范涉检行政处罚联系配合办法和操作细则,办理涉检行政处罚案件347起、增长37%。推广主动披露制度,全年企业申请办理主动披露204起。创新出口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模式,全年“云签发”检验检疫证书7.2万份。修订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境外注册推荐作业指导书,推荐企业对外注册82家次、增长2.4倍。
(厦门海关 许炯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