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
至2023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39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21家,人身保险公司18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72家。从业人员约3.46万人。保险公司资产93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97.15亿元,增长9.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9.63亿元,增长1.0%;人身险保费收入217.52亿元,增长13.5%。全年提供保险保障金额46.81万亿元,增长17.7%。赔付支出94.64亿元,增长12.6%,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56.76亿元,增长12.3%;人身险赔付支出37.88亿元,增长13.0%。
一、财险:全面推动风险减量,降低社会风险总成本
一是在全国率先设立风险减量服务实验室。同厦大经院签订合作协议,特聘专家,发布风险减量人才库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库名单,打造保险业特色品牌。二是强化监管协同,营造政策支持环境。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安责险在高危行业领域实施意见和在建筑施工领域实施办法,配合市应急局建成市安责险信息平台,实时归集安责险风险减量服务数据。三是专项治理因视觉盲区造成交通事故多发的难题。全市已安装盲区预警设备并接入融合监测服务系统的大货车共计1.04万辆,全年辖内发生涉及大货车道路交通事故死亡40人,比上年下降45.9%。四是推动科技赋能风险减量。指导辖内机构在全国率先开办房屋安全“保险+监测”试点,为全市254幢约28万平方米老旧住宅提供保险保障5.60亿元。指导财险公司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水浸预警机制,安装94台预警设备,覆盖16个车库、22个积水路段。五是全力迎战台风做好防汛及理赔服务。指导保险业通过短信、微信发布台风预警信息290万条次;通过“扫街”对5036台停放在低洼地带车辆发出风险提醒;累计为台风“杜苏芮”和“海葵”7576件赔案支付赔款2.24亿元。
二、人身险:优化提升2023版“惠厦保”
厦门城市定制型补充医疗保险“惠厦保”自2022年7月1日创新开办以来,获评厦门市首届依法治理十佳典范案例第一名。2023年,“惠厦保”持续优化提升。一是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惠厦保”保障更加全面。最高保险金额从350万元提升至450万元,将恶性肿瘤的质子重离子治疗纳入保障范围;门诊的免赔额从2万降至1万元,住院的免赔额从2万下降至1.8万元,特药的免赔额从2万元降至0元;新增了十项健康管理服务。二是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惠厦保”公信力增强。市财政局继续出资500余万元,为4万名困难群众投保,基本医保个人账户支付金额超过5000万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厦门监管局、市医保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均印发相关文件支持;“i厦门”“厦门医保”等政府媒体和厦门地铁、人民大会堂户外大屏、双子塔LED等标志性媒体渠道均开展相关宣传。三是保险行业参与热情提升,总承保人数增长6.7%。承保机构从9家增加到18家,承保人数从2022年的104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111万人,增长6.7%;团单和岛外居民参保率提高,港澳台及外国人参保人数超过2000人;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建成实体“惠厦保”服务中心、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和网上服务通道,连接医保数据,对监测发现符合理赔条件的参保人主动电话短信提示申请理赔。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厦门监管局 何林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