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概况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为1.6∶47.6∶50.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3%,财政总收入、区级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7.5%和4.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9%和6.2%。
  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工业运行逐季向好,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46.83亿元,实现增幅转正;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海辰储能成为厦门首家中国独角兽企业,新能安等龙头企业扩产达产,厦门时代一期试产。传统产业转型增效,保沣实业等6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同安区获评2023年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榜单第六。
  服务业加速回暖。商贸业快速增长,批零业销售额完成3140.82亿元,增长15.8%。消费潜能持续释放,举办同安消费节等促消费活动,发放消费券超620万元,撬动客流超1000万人次、总营业额近5亿元。文旅经济加快发展,厦门国际时尚周首次落地同安,环东风情季、乡厨争霸赛等文旅主题活动成功举办,希尔顿花园酒店开业运营,全区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61.2%和68.8%,住宿业营业额增长56.8%。
  农业经济稳中提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3.51亿元。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种业中心等6个示范点片区规划启动编制,闽台合作育种协同创新平台初步建成,百利龙程子虾繁育产业园正式投产,同安梅山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农业设施持续完善,新增设施大棚面积212.8亩、高标准农田面积1.02万亩。农业服务持续推进,首届厦台现代农业技术交流大会落地同安,全市首个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挂牌落地。
  创新动能加速积蓄。举办首届科技服务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23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33.2%,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5%。人才强区战略扎实推进,搭建人才资源平台“共享图谱”,发放各类人才补贴近3000万元,引育高层次人才120名。
  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7.9%。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东亚机械、二外城南校区等146个总投资431亿元项目开工,青田食品、厦门实验中学校园扩建等232个总投资465亿元项目竣工。重点项目加快建设,99项省市重点项目完成计划投资的146.7%。
  招商引资持续发力。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推动红星美凯龙全国商业运营总部、北京万皮思集团总部等15个总投资185.18亿元项目签约。依托9·8投洽会、全区招商大会等重大活动,推动美图美术馆等52个项目签约,总投资454.7亿元。全市首个由国企主导发起的以硬科技投资为主题的产业母基金实现签约。完成通敏智慧等4宗396.76亩产业用地出让。
  要素保障精准有力。征地拆迁快速推进,完成土地征收3408.1亩,房屋征收60.6万平方米,交地4739.3亩,房屋拆除78.7万平方米,省市重点项目征拆综合排名持续位居全市第一。有序推进房票试点,发出全市首张纸质房票和首张转让房票,实现洪塘E项目、轨道6号线(五显段)100%房票补偿安置。强化项目资金保障,争取中央资金4.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11.4亿元,完成第一批停车场特许经营权处置。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加快提振市场信心,出台“民营经济23条”“营商环境24条”,兑现各类惠企扶持资金12.1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12.41亿元,提供融资担保、增信基金备案服务、应急还贷等业务2378笔,涉及金额62.87亿元。深入推进益企服务,全省首个县区级企业一体化服务平台“同企云”上线运行,全市首家企业合规管理示范区揭牌成立。全区各类经营主体增长8.5%。
  二、社会发展概况
  空间格局提升优化。优化调整“2+6+6”重大重点片区指挥体系,打造“一圈一轴双翼”的城市空间格局。新兴片区积势蓄能,西湖片区完成一期用地征地拆迁工作;祥平西片区华润啤酒生产基地一期破土动工,24万平方米通用厂房开工建设。路网框架不断完善,福厦高铁(同安段)、海翔大道(官浔立交—西柯立交)完善工程、国道324复线(同安段)二期主体实现通车。
  新城建设全面铺开。两个新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5亿元、交地2611.6亩。同安新城能级持续提升,“三谷”银城智谷二期竣工投产、新经济产业园一期正式开园,科学城I号孵化器正式投用并入驻高新技术企业51家,转移转化省部级实验室产出的重大关键技术4项,新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建设持续提速,和储储能、中能瑞新等项目签约落地,嘉戎二期等7个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晋大纳米等6个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厦门六中同安校区、火炬实验小学正式投用。
  老城更新有序推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全力推进,推动首批6个试点村改造,4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竣工。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组建工业园区提升改造指挥部,促成华侨大学与园区7家企业签约10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老城面貌持续改善,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1393户,完成正本清源改造20平方公里,实现243个无物业小区“有人管”,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测评位居全省前十。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优化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乡村环境持续提升,21个试点示范项目完工,莲花镇莲花村获评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8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0万元以上。休闲农业持续发展,打造“诗意厦门·乡约同安”三大乡村旅游线路,乡村旅游人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9.4%和22.3%。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文笔塔学校等14个项目竣工,新增学位约1.7万个,厦门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二期建成投用。健康同安加快建设,美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等4个项目竣工,苏颂医院开业运营,中医院急救站正式启用。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新改建近邻运动场46个,完成14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护。
  社会保障不断健全。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0706人,推动失业人员再就业7541人,辖区内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落实率99.7%。兜牢社会保障底线,发放兜底保障资金1.1亿元,为全区42万户籍居民投保大病医疗救助保险。保障“一老一少”健康服务,建成4家婴幼儿照护普惠托育项目,新增普惠性托位345个、母婴室10家;完成农村幸福院改造提升10家,新增家庭养老床位128张,隘头村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社会安稳和谐有序,调解成功各类民间纠纷5600件,调解成功率99.9%,信访事项一次性办结率达98.1%,全区刑事警情下降19.1%,顶村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深入开展各类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排查整改问题隐患2.67万条,洋麻山安全文化示范园作为公共安全保障全省优秀案例推广。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3万亩、产量1.3万吨。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完成VOCs企业治理24家、“散乱污”企业整治33家、“回头看”79家,实现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7,实现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94%,国省控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持续推进低碳创建,完成蔗内村、白交祠村、京东物流园区低碳试点创建工作。
(同安区政府办 黄丽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