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概况
2023年,集美区落实省委“深学争优 敢为争先 实干争效”行动部署、市委“一二三”战略,锚定“走前头 作示范”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切实推动社会民生改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93.48亿元,比上年增长2.6%;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51.27亿元,增长6.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132元,增长4.1%。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称号,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产业发展提质升级。前瞻布局“五创五美”产业,铱钼重卡、泛蓝新能源等57个科技创新项目,普盛食品、跑红科技、新东方文旅福建总部等93个美好生活项目落地,达产总营业收入(产值)373.3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产值413.98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2.2%、31.2%、11.0%。批发零售业规模突破两千亿大关,全年实现销售额2756.77亿元,增长37.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彰显新亮色,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6.80亿元,增长31.2%。产业基金持续发力,区产业投资基金规模继续领跑全省各区(县),连续三年入选清科榜单;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全年落地基金超400亿元,总规模达2010亿元,增量占全市超五成。
项目建设势头强劲。策划生成亿元以上项目155个,总投资1872.00亿元;新增8个市重大前期项目,总投资84.00亿元,综合排名全市第一;211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52.9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5.7%。加快推动墩上、东埔等8个整村征收遗留扫尾工作。沈海高速杏林互通及接线工程(仙灵旗隧道段—长泰段)等项目提前交地。完成原东方快乐岛及周边项目地上物清理,收回土地687.4亩,东部新城片区完成高标准规划设计;福厦高铁通车运营,厦门北站新场站同步启用,北站片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马銮湾新城集美片区基础配套设施和安置房建设步伐加快。
消费热度持续攀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09亿元,比上年增长4.6%。新增销售额10亿元以上批发零售企业40家,增长11.0%。正式发布集美中央活力区(CAZ),同步成立商业联盟,举办“青春市集”“青年潮玩节”等高品质活动,累计吸引52万人次参与。持续打造“集美欢乐购”促消费品牌活动,发放消费补贴1100余万元,拉动消费超6.5亿元。汽车消费市场回暖,北站汽车集聚区销售总额超65亿元,二手车零售交易增长超6倍。旅游市场人气高涨,接待游客2841.7万人次,增长110.9%;实现旅游收入184.70亿元,增长131.3%。
营商环境争创一流。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评估指标连续三年排名全市第一,发布全省首份区级综合性营商环境白皮书,2项创新举措获评市“十佳”,推动全国首个政务服务台胞台企一件事集成改革。兑现各类惠企资金11.30亿元,1—11月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8.70亿元。全区现有商事主体14.2万户,新增各类商事主体近3万户,比上年增长15.6%,增速全市第一。软件园三期净增注册企业4244家,天翼云等一批重点企业落地,中俄数字经济中心等项目签约进驻金砖未来创新园。新增3家IPO过会企业和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路桥信息成为厦门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现有省、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35家、54家,数量均居六区之首。
科创主体壮大育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12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335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255件,比上年增长27.9%。深化产教融合,顺利完成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中期评估;新建18个腰部企业的校企研究生工作站,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8个、申报技术专利165项;成立人工智能应用产业联盟和美妆联盟,与火炬高新区、国科科技共建软件园产教融合基地;以创业大厦为载体,围绕大学城打造科创街区。成立“HALO国际人才驿站”,在全省首创“区级金蓝领人才评价体系”,引进培育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14名,年度新增市“双百”人才落户数连续九年位居全市第一。
二、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就业社保兜底有力。率先全市出台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八条措施和企业青年人才生活补助办法,集美户籍生源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9.9%,排名全市第一。常态落实“1311”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1.1万人,促进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2604人。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945人次。全年累计发放救助补助13841(户)次,发放各类救助补助4862.3万元(含低保金),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82.2%。建成4个镇(街)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为42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114.6万元。
文教事业繁荣发展。入选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县”,新增省一级达标高中1所、省首批义务教育教改基地校2所。新增建设学位10230个,新开办中小学、幼儿园12所,公办幼儿园占比提升10.7个百分点。与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式开办厦门二中集美校区,启动厦门五中集美校区项目,引进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福建研究中心。新增市级骨干教师(班主任)145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26人。全年共举办全区性文化活动41场、基层文体活动33场、各类展览活动8场。新增2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新改建43处群众身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18处。
医养事业普惠增容。川大华西厦门医院正式运营,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主体工程完工,杏林医院新建项目开工,杏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锦分中心投用。开展“千名医师万人次下基层”,其中市级专家下沉基层坐诊2464人次,服务患者3.1万余人次。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考评。14家医疗机构获评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太保家园开业,区级老年人养护中心投入社会化运营,杏林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投用。率先全市制定托育服务发展三年行动规划,新增38所幼儿园向下延伸招收2—3周岁婴幼儿。率先全市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模式。
城乡风貌迭代换新。全面启动21个城中村治理提升工作,清理腾挪5.4万平方米发展空间。完成6.7公里道路“白改黑”。新增公共停车场31座、新能源充电场站5座、停车泊位6078个,开通和优化公交线路40条。完成9254户老旧小区改造、508栋农房建筑风貌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240余亩,全面完成1372亩退果还林和1060亩退草还耕任务,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19处,10家智慧农业项目签约入驻市智慧农业产业园。新增和改造提升园林绿地95公顷、绿道10公里。正本清源排水管网建设进度超90.0%。全年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100.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8,比上年改善0.4%。
平安集美见行见效。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双下降”,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组建24支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服务队伍,引入企业安全员。先后修订完善22份应急预案,有序应对“杜苏芮”和“4·18”等38场台风暴雨侵袭。打好森林防灭火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收官战,全年未发生森林火灾。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区)、全省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区。扫黑除恶打击成效、电诈警情降幅全市第一,每万人刑事警情发生数保持全市最低。完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省级验收和中央复核工作。建设全省“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示范点。建成“智慧集美”平台和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实现“一屏观全域 一网管全区”。
(集美区政府办 高楚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