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概况
  2023年,海沧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主动融入厦门“一二三”战略规划实施,全力促发展、保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首次进入“中国工业百强区”前五十强、位列第42位,发展韧性不断彰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0.43亿元,总量排名全市各区第三、岛外第一,但受抗原检测试剂、新型疫苗、钴酸锂等三类工业产品大幅减产等因素影响,GDP增速下降2.3%。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0.2∶56.1∶43.7;区级财政收入41.16亿元,增长4.4%;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887元,增长3.5%。
  产业发展加速升级。落实各级“合力抓工业 全力稳增长”部署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年兑现工业企业扶持资金8.2亿元。工业规模继续领先,规上工业产值、增加值总量蝉联全市各区第一。积极融入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70家企业入选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占全市1/4。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累结硕果,1款新药成功上市、25款新药进入临床研究,33个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获批注册、占全省的80%;新材料产业抢抓风口,锂电池正极材料等产品出口增长55.0%。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4.2%,厦门钨业、万泰沧海等企业单家年度研发费用超亿元。创新集群规模壮大,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7家,累计496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累计31家;新增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36家、中国制造“隐形冠军”企业2家。积极打造创新平台,新增省、市重点实验室3家,与中国药科大学开展深度产学研协作。修订出台“国际一流人才湾区15条”政策,兑现人才扶持资金1.5亿元,新入选高层次人才471人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决落实各级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大力推广“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兑现惠企资金18.7亿元,其中减税降费超10亿元。市场主体规模攀升,新增商事主体1.1万户,总量达7.8万户;新设企业4271家,总量超4万家。上市培育进程加快,新增上市企业1家,境内上市企业数量及市值均位居全市第一;28家企业进入上市后备梯队,其中4家企业入选全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库。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两手发力,深入推进大招商、招大商、大员招商,开展“走出去”招商172次,充分利用“9·8”投洽会等重大活动,带动项目签约173个、总投资550亿元,其中增资扩产项目56个、总投资256亿元,招商实绩竞赛排名全市第一。聚焦9条重点产业链,研究绘制招商图谱,形成922家目标企业名录。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发挥法拉电子等龙头企业辐射效应,深度洽谈上下游配套企业,相继引进嘉德利新能源等关联项目,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畅通招商渠道,拓展空间载体,有力盘活各类闲置资产近37万平方米。国有资产去化成效明显,海投CBD1号、建筑产业园实现整体租售,分别落户厦门文广集团总部、央美恒一高中等优质项目;引入上海华纳酒店集团,打造海沧公交枢纽商业综合体。创新园区开发招商模式,率先全市引入产业园区运营领军企业联东U谷,打造集合电子信息、半导体等领域的智能制造产业园。顺利落地规模超24亿元的产业引导子基金,对接观砚资本等投资机构,储备基金项目35个。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主动融入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产业合作更加密切,新增台资企业55家,总数达660家。首次开通跨境电商厦金航线,合作举办海峡两岸汉字节等活动。海沧港综合保税区出口翻番,中欧班列首次承载新能源汽车出口。海沧港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增长,完成839万标箱。海润码头获评全国首批四星级智慧港口,引进新加坡港务集团、合作打造港口物流枢纽项目。延伸企业“进不了窗口”事项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强化区街联动,受理企业诉求585件,办结率超九成;召开“服务企业接待日”58场,扁平高效解决企业难点堵点311项。省药监局“一站一部两中心”办件量增长28.0%、医药器械审评提速76.0%,809个涉企审批事项实现“一窗通办”,首个智慧办税微厅正式启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有力保障教育、养老等补短板项目建设。紧盯重大发展战略和上级资金投向,积极向上对接申报,争取政府债券资金14.6亿元,保障产业配套、市政设施等316个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商贸旅游提质升级。商业品质日益提升,首个高能级TOD商业综合体招商花园城盛大开业,成为购物体验新地标。消费市场活力激发,举办多场促消费活动,发放购车补贴及消费券,撬动销售额超14亿元;旅游业持续升温,接待国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3.0%和43.0%。
  二、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基础设施完善提升。新建(改造)道路7公里,芦澳路等23条道路如期完工,鼎山北路等8条断头路顺利打通,总投资超10亿元的鳌冠大道获批立项。港区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沧江路快速通道仅用时9个月实现建成通车,建港路沿线等7个重要交通节点完成提升。增设公共停车位2042个,建成5G基站855个。实施兴港花园等32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1.1万户。新增(改造)园林绿地90万平方米,完成5座人行天桥绿化彩化,建成5个高颜值“口袋公园”。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优先保障“一村一发展用地”需求,新垵正顺公寓加快招商,祥露广场竣工验收,温厝一期项目顺利封顶,东瑶、贞岱、霞阳等新策划项目接续推进。完成46个乡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总投资1.2亿元,渐美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洪塘村获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创新出台管理措施,支持住房困难群众开展房屋翻建和裸房装修,保障村民合理居住需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恢复耕地155亩,超额完成年度粮食生产任务。推进与宁夏泾源县等地的东西部协作,做好与宁德屏南县等地的省内对口协作工作。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前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完成整改,环境信访投诉总量下降62.8%,2023年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均位列全市各区第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工作入选全国典型案例。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1.5公里,地表水水质稳定达标,岸线海漂垃圾保洁实现全覆盖,土壤质量总体良好。下大力气推动东埔社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促进面貌改善和产业升级。
  民生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双十附校东屿校区等10个项目加快建设,沧江高中等7个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学位8640个;央美恒一高中顺利开办,填补全省艺术特色类普高空白;开展15个“百校焕新”项目,提升校园环境;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创历史新高,中考学业评估值继续领跑岛外。群众就医更加便捷,复旦肿瘤厦门医院开业在即,海沧医院急救站正式启用、体检部升级开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延时服务。推动40个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面积超2.8万平方米,建成跑步道3.3公里。编制全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启动第二轮69处不可移动文物集中保护修缮。落实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服务,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提升“一老一小”保障水平,区社会福利中心完成升级改造,2家基层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增加养老床位154张;新设普惠托育机构3家,婴幼儿每千人托位数保持全市前列。
  社会治理效能提升。深化平安海沧建设,群众安全感率保持在99%以上,平安建设考评成绩位列全市第一。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刑事警情下降23.5%;推动涉众型金融等领域风险排查化解,诈骗类案件下降19.7%。创新矛盾纠纷联合调处模式,全面完成“治重化积”攻坚任务,东孚街道“后坑夜话”入选全市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十佳优秀案例。系统推动市域治理“一网统管”建设。深入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全面提升“防、备、救”能力,有力防范“杜苏芮”等多轮台风和暴雨侵袭。
(海沧区政府办 黄嘉霖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