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事业发展概况


  2023年,厦门市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理念,围绕构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文旅商体融合发展,不断优化文旅经济发展生态,全力推动文旅经济迅速复苏、强劲增长。全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0987.01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109.7%;旅游总收入1567.31亿元,恢复至2019年的94.7%。游客人均花费1426.51元。接待国内游客10910.19万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99.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30.51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97.7%。接待国内过夜游客4790.42万人次,占国内游客的43.9%;接待国内一日游游客6119.77万人次,占国内游客的56.1%。接待入境游客76.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倍,占接待总人数的0.7%,实现旅游创汇5.24亿美元,增长1.9倍。
  一、旅游业扶持力度持续提升
  出台《厦门市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打造特色文旅标识、提升文化产业能级、丰富优质旅游供给、深化文旅融合、激发文旅消费、促进开放合作、优化营商环境等创新性措施,全力推动文旅经济国际化、高端化、数字化发展。修订出台《厦门市繁荣演出市场实施办法》,有力带动住宿、交通、娱乐、购物、景区等综合消费。出台《市文旅局关于2023年1—6月营业性演出奖励申报有关事项的通知》,经实地查验、查重、核实行政处罚情况、社会公示等程序,兑付演出市场资金。推行旅游专项奖励政策,对旅行社组织游客在厦旅游给予奖励,第一季度分两批共兑现金额768万元,惠及114家企业,助推文旅产业回暖复苏。通过春节补贴、稳岗补贴等形式兑现奖补资金近2000万元,发放700万文旅消费券,激发市民游客春节假期文旅消费意愿。推动设立厦门市文化旅游专项增信子基金20亿元,建立文旅企业“白名单”制度,助力文旅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旅游市场监管不断深化
  建立轮值执法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旅游市场秩序跨部门联合执法监管,各职能部门每月依序轮值牵头开展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常态合力整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犯游客合法权益违法行为。全年共组织联合执法检查60余次,通过查处一批违法案件、曝光一批典型案例,进一步促进旅游市场环境优化提升。
  建设旅游行业信用体系。成为“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城市,探索推进全市文旅市场信用建设。制定《厦门市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管理办法》《厦门市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承诺管理制度》,构建旅行社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开展信用评价,推动文旅市场主体“承诺、示诺、践诺、监诺”闭环管理。依法认定失信主体,落实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将相关旅游行业企业信用状况与享受有关奖补、扶持政策结合起来,促进行业企业重信守信。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强化“以信促用”,依据市民白鹭分拓展行业领域多场景用信,包括“信用+图书借阅”“信用+旅游优惠”“信用+门票优惠”等系列“信易+”场景,让市民深刻体味到文旅市场“诚信有价”的浓厚氛围。
  加强导游员管理。举办系列导游素质提升专题培训、第17届“厦门市高校未来导游之星”大赛、第6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名导论剑”活动,不断强化导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开展“优质导服·点亮旅途”主题系列活动,评选“厦门导游服务案例”,拍摄《导游的一天》微视频,开展导游公益行动,进一步增强导游职业社会影响力和认同感,激发导游主动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意愿。导游黄城、李泽林分别获第五届全国导游大赛福建省选拔赛一等奖、优秀奖。
  旅游市场治理。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执法监管,深化旅游市场监管协作。重点突出旅行社服务、旅游交通服务、购物餐饮消费、旅游市场治安等领域,会同公安、交通和市场监管部门,明确分工,综合施策,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涉旅行业服务品质提升。建立旅游市场秩序应急协调联络机制,在五一端午、海峡论坛、投洽会、中秋国庆等重要活动和重点时段,及时开展旅游市场秩序联席会商,确保重点时段旅游市场平稳有序。深化跨部门执法协作,落实旅游市场问题线索互通共享、涉旅舆情联动处置和违法案件联查联办,配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旅游市场违法犯罪行为。
  三、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文旅招商成绩显著。成立招商专班,统筹全市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着力打造新兴业态,小城春秋沉浸式影视小镇、中鱼视界·海洋王国等12个项目开业运营,成为新的人气打卡点。屿见时光文旅城、海峡成功大厦、黄金海岸JW万豪酒店等9个项目开工建设,海上世界片区产业更新提升、大明千星港沉浸式戏剧小镇、鱼人科普海洋主题乐园、大丰实业海西区域总部等项目签约落地。全市新增文旅签约项目52个,总投资超过320亿元,入库签约项目累计落地率90.8%;为主策划推动33个文旅项目,总投资超过133亿元。组织和参与25次外出招商活动,拜访企业100多家,邀请近140家企业来厦考察。全市文旅产业重点推进项目投资完成率、全年完成投资额、转开工总投资额等10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持续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集散服务提质升级,新开厦门站、五通码头等2个新服务网点,重启海沧区嵩屿码头服务网点,现共有12个线下服务网点和1个总部开放服务运营中,39名经培训的旅游专业人员在岗提供咨询服务,持续做好2条咨询服务热线(0592-8887800、4000918168)和1个V5线上咨询客服平台服务;线上线下全年合计完成服务游客383.36万人次;实现线上咨询及景区预约326.56万人次,线下咨询服务56.8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5.6万(页/册)份,播放公益宣传视频4.6万小时,提供免费饮水应急医药等便民服务8.86万人次,抽样回访调查游客满意度99.9%。落实旅游厕所建设,全年全市新改建旅游厕所3座(其中特色村镇乡村旅游厕所1座),现有旅游厕所均完成在百度和高德地图线上标注。
  不断推动乡村旅游优化升级。深入实施《厦门市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全面融入乡村振兴大局,组织实施2023年度乡村旅游专题培训班,引导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结合新形势有效推进工作开展。集美区后溪镇、翔安区内厝镇获评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海沧区洪塘村、翔安区黄厝村获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至年末,初步形成海沧东孚片区、集美灌口片区、同安北部山区和翔安澳头片区等多个乡村旅游发展集聚区,拥有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和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和8个金牌旅游村。
  全力推动旅游景区提档升级。2023年,厦门市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2972.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倍;门票收入6.91亿元,增长1.3倍。其中,鼓浪屿景区接待游客857.24万人次,门票收入1.54亿元;厦门园林植物园接待游客395.87万人次,门票收入0.78亿元;方特梦幻王国接待游客226.71万人次,门票收入2.65亿元。全力推动厦门园林植物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指导灵玲国际马戏城、惠和石文化园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依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持续推动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提升。推动旅游年卡及户外运动卡优化升级,两卡签约单位25家,进一步提升便民惠民服务。
  四、城市品牌营销进一步强化
  持续完善厦门文旅融媒体矩阵建设。完成融媒体二期建设项目工作,从完善媒体资源库、升级硬件、改造大屏、定期维护等四个方面,对厦门文旅融媒体软硬件进一步协同升级。开通“厦门文旅直播间”,先后深度报道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文博会、旅博会、图交会、书香鹭岛活动月、市民文化节新闻发布会、文旅主题营销等30余场重大文旅活动。联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策划《厦门市长带你游》短视频,全网触及量达上亿级。首届中国电视剧大会期间,首次牵头并高质量完成全市媒体中心运营及报道服务,厦门文旅融媒体个性化的综合服务得到200余位中央、省、市级与会记者一致好评。全年共邀请新闻记者宣传报道450余人次,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刊播相关报道1300余篇。厦门文旅微信公众号粉丝量突破93万,微博粉丝量突破282万。
  文旅宣传推广精准发力。以“乐活厦门游”为主线,有序推出“新年新福运”“缤纷玩一夏”“金秋好运来”“悦享暖冬季”等四季宣传活动,全力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文旅生活新空间,持续加大文化交流旅游推广,擦亮“海上花园 诗意厦门”城市文旅品牌。开展境内、境外巡回宣传推广,先后参加第26届重庆都市文化旅游节暨城际旅游交易会、2023福建旅游交易会(福州)、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昆明)、第37届香港国际旅游展等展会,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及华中、江浙、珠三角等全国40余地市开展“乐活厦门游”系列主题活动,助推厦门文旅市场繁荣发展。
  海外宣传推广持续推进。充分发挥海外社交媒体作用,优化海外社交媒体矩阵,精准化宣传推广活动,厦门旅游海外影响力大幅提升。至年末,厦门市文旅局在Facebook、X(Twitter)、Instagram、YouTube、Tiktok五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粉丝总数达到195.3万人。中国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中国旅游报创立)发布全国旅游城市新媒体国际传播力指数,厦门文旅海外新媒体综合传播力指数位列全国前十。联合厦航16个海外代表处在境外旅游客源市场开展宣传推广,向所在地市民、重点旅行商、主流媒体及相关商会协会提供各类厦门文旅宣传资料及咨询服务,积极参加境外线上推介活动,转载厦门市文旅局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推文,推送厦门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
  主题活动促进文旅消费。开展“缤纷元宵夜”厦门文旅沉浸式实景体验直播活动,采取主播、导游、嘉宾代表兵分三路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同步直播的方式,全程让游客朋友沉浸式感受文旅传播体验,全方位展现“乐活厦门游”当季上新文旅产品,在央视频、新华社现场云等央级媒体和市、区新媒体形成矩阵传播,全网观看量达6525万人次。举办“温馨在旅途 乐活厦门游”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厦门分会场活动,通过新华社现场云、央视新媒体、各级融媒体平台直播启动仪式,全国游客在线观看达2396.3万人次,系列活动得到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中国旅游报、央广网等央媒、省市主流媒体全网报道300余篇。举办为期一个月的2023中国厦门中秋旅游嘉年华活动,八大主题活动全景化、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厦门文旅魅力,海内外传播触达突破1亿人次,活动接待人数20余万人次,受众超过5亿人次,推动中秋国庆期间接待游客356.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98亿元。开展新东方文旅直播活动,在鼓浪屿和集美开展4场“漫步式”直播活动,全程在厦门文旅融媒体直播间和新东方线上平台展示厦门“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的人文生活的方式,深切感受厦门的特色文化与烟火气息。
  做好旅游惠民工作。开展2023年新春厦门文旅消费券活动,推出新春文旅消费券,通过厦门文旅微信公众号向广大市民、游客发放3.5万张总额消费券,共核销7696张,核销总金额153.92万元,叠加企业、平台打折让利和补贴,直接拉动消费金额478余万元,激发市民游客春节假期文旅消费意愿。
  五、对台旅游合作不断深化
  推动两岸青年文旅交流。与省青年联合会、市台港澳办联合指导厦门大学举办“情牵厦金”2023年两岸青年学子文化研习营。来自金门大学、铭传大学的53位师生与厦大师生共同参加研学营活动,两岸学子通过实地参访、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感受“海上花园·诗意厦门”独有的魅力,感受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厦门大学联合设立10个“共促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点”,包括艺术院团、文化场馆、书店和非遗传承点等实践点类型。厦门大学2023年台湾本科生新生、交换生及交换生朋辈导师等两岸青年近80人,依托“厦门大学与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共促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点”资源,开启三天两夜的厦门城市文化之旅。活动立足于厦门城市文化,鼓励两岸学子共同挖掘城市内涵、体悟城市精神,引导两岸青年共同传承历史文脉,拉近两岸青年之间的情感。与省青年联合会、市台港澳办联合指导厦门大学举办“情牵厦金”2023年两岸青年学子文化研习营暨首届厦门大学—金门大学棒球邀请赛。来自金门大学的29名师生与厦大师生一起,通过体育交流和文旅体验参访的形式,加强交流和了解,感受两岸的历史和情感连结。
  第十八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与第八届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旅游博览会同期同馆举办。本届展会面积5万平方米,展位数1500个,共20个省、市、自治区参展,参展企业数达1300余家,展商5600余人,嘉宾及重要旅行商600余人,展会上总消费超亿元。期间,2023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名导论剑活动以“中华好导游·共向新未来”为主题,分名导风采展示、嘉宾主旨演讲、导游职业沙龙和共同宣言四个环节开展。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导游代表、业界专家等共250人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参与活动。
  六、区域协同发展持续深入
  着力推动闽西南旅游协同高质量发展。牵头厦漳泉三龙五市文旅局联合走进无锡、宁波、温州成功举办3场专题文旅分享会,推出“山海经、潮生活、享福味”三大闽西南春夏主题系列产品及十大精品联程线路,上线“云上闽西南”集成网页、“山海闽西南”品牌馆、“享福味·闽西南”福味热搜榜,发布《闽西南旅游指南》文化非遗、户外露营篇,闽西南首款文旅数字藏品,提供更多的闽西南旅游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玩法和“一站式”文旅资讯、度假攻略及旅购服务,累计直播热度超3276万;相关微信话题阅读量4684万,垂直粉丝触达量3116万;各大媒体累计报道百余篇,有效提升“清新福建·山海闽西南”区域旅游品牌在江浙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闽西南五地市联合赴云贵地区遵义、贵阳、昆明开展“一路山海一路歌 我把闽西南唱给您听”文旅宣传推广系列活动,以“一路山海一路歌”为主线,串联“阅山海”“趣旅居”“享福味”三大篇章,形象生动地展现闽西南文旅美好生活体验,打造主客共享的闽西南文旅盛宴。
  务实推进对口帮扶协作。协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旅厅来厦举办“新疆是个好地方”活动,昌吉回族自治州来厦举办“丝路庭州 昌盛吉祥”文旅推介活动,把新疆的美景、美食、歌舞带到厦门市民游客身边,务实深化东西协作、推动厦门援疆工作开展。推动昌吉回族自治州文旅局和北京趣拿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疆相关文旅企业与厦门建发国旅、厦航国旅等签署客源互送战略合作协议,两地进一步扩大交流合作,利用资源差异,搭建起优势互补的新平台,积极推动两地文旅深度合作,共同拓展文旅市场,携手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大力支持西藏左贡县来厦开展文艺交流演出和学习调研活动,展示援藏丰富成果,强化厦左文化交流,促进两地文化交融。协助完成省内外20余地市在厦举办文旅宣传推介活动。
(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 唐雨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