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概况
一、经济运行基本平稳有序
2023年,507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55.7亿元。提档升级“轻骑兵”服务品牌,依托“三载体”搭框架,健全“三机制”强运作,提供“项目之家”一站式服务。9月,住建部公布2022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评估结果,我省(福州市+厦门市)荣获全国第一。建筑业总产值完成3683.21亿元,总量全省第二,增长5.9%,增幅全省第四。
二、安全监管持续加压强化
一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形势稳定。2023年,全市3项工程获评“鲁班奖”,5项工程获评“国家优质工程奖”,24项工程获评省“闽江杯”优质工程,获奖量均全省第一。落实“八个一”抓细日常管理,继续推行建设工程首要责任专项检查,开展监理企业、检测机构、基桩检测专项检查,及防范高坠、装修扫尾、设备安装、业主分包专项整治。二是农村自建房和小散纳管全面抓实。2023年,基本建立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小散纳管体系,2022年实施以来,全市累计纳管5.6万宗,巡查79.2万人次,完工核销3.34万宗。全市小散工程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降”。三是消防审验管理持续强化。编制《厦门市既有建筑改造消防设计及审查指引(商业篇)》《厦门市城中村消防整治提升技术指引(试行)》,填补消防审验技术指导空白。
三、立足民需提升城乡品质
一是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成效明显。成立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市城市更新暨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完善例会、调度、晾晒考评等机制,突出“一村一策”规划引领,整环境、补短板、保安全、提品质,培育“城中村+”新业态,推动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打造智慧管理综合平台,推行“大物业”统管,强化运维管理。2023年,首批25个试点村和19个提前启动村,累计完成投资30.54亿元。释放空间46.93万平方米,建设提升公共基础设施407项,首批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均显著提升,形成《厦门市城中村打造“四个社区”工作指引》《厦门市城中村户外招牌设置导则》等理论成果。二是完整社区建设探索有效模式。东荣完整社区“集中连片改造+大物业管理”实践模式,构建出投建管一体化、微利可持续的城市运营管理机制,列入全国首批试点名单。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开工16.58万户,完工9.1万户。三是保障性住房持续建设。开工建设保障房11562套,竣工5730套,竣工验收安置房10个项目,提供住宅1.5万套。我市在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中,已连续7年获得财政部绩效考评优秀。获得国家级工程奖(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项目7个,其中保障房项目3个。
四、行业改革更加深入推进
一是抓试点促高质量发展。2022年我市被住建部列为首批智能建造试点以来,已形成试点(示范)项目、企业、产业基地评价指引等标准体系,14个项目、7家企业、4个产业基地列入首批试点。相关工作经验入选住建部“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二是定规范补监管短板。及时打好招投标制度“补丁”。调整“评定分离”定标工作指引和招标文件部分内容,规范招标业绩认定,降低廉政风险,促进招投标市场健康有序。制定新业态消防审验标准。明确“密室逃脱”等五类业态消防设计执行标准和消防审验申报类别,规范消防验收提前技术服务行为,进一步提高消防审验监管水平。三是建模式破管理难点。创新制定代建总承包机制,印发《市级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代建总承包办法》,配套制定招标、合同等示范文本,激励代建单位加强管理力度,推动项目建设省资金、提质量、提效益。实施《厦门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推行全域代建制管理,促代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
(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 张婷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