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2023年,全市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工业逐月逐季回升向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上年持平。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工业生产触底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1—2月的全年最低位,逐月逐季回升向好,年末两个月均达到两位数增长。工业投资增长7.2%,增速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2%。工业用电、工业开票分别增长5.2%、8.1%。
重点行业持续恢复。全市35个工业大类行业,12个行业增加值保持正增长,增长面34.3%。规模最大的电子行业加速回升,8月份以来已连续5个月单月增速实现正增长。机械装备全年增长7.0%。新能源产值增长32.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软件业增长37%。
新增企业拉动显著。全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8家,工业总产值增长1.6倍,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8个百分点,其中,191家企业产值实现增长,增产面54.9%。
二、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支柱产业稳步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六成,电气机械、通用设备、航空维修、船舶制造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软件企业实现营收730亿元,增长37%,获评中国软件名城。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6%,其中新能源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电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1倍,锂电池产量增长3.1倍,入选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
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第三半导体、氢能与储能等产业加速产业化,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等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打造鼓浪屿元宇宙示范项目。
三、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达61.7%。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工业设计中心5家,居全国第二。
数字化转型有力有效。获批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25.8个,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应用场景8个。规模以上制造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88%、设备数字化率65%,入选智能制造20强城市。
绿色化发展持续推进。实现高能耗、高排放建设项目零新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11个,减少能耗4605吨标准煤。新增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15家,其中绿色工厂10家,绿色设计产品企业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
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现代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累计新增合同签约项目286个,三年计划投资额465.2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6个,投资额256.98亿元;落地161个项目,投资额249.49亿元。
增资扩产提速增效。全年新增合同签约增资扩产项目160个,投资额353.83亿元。士兰集科芯片、全磊光电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园、瀚天天成产业园等一批增资扩产项目进展顺利。
企业培育更加有力。新增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31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1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隐形冠军”21家,数量均位列全省第一。海辰储能成为厦门首家独角兽企业,厦钨新能源等4家企业入围全球新能源500强。
五、金砖创新基地加快建设
启动建设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成功举办2023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大赛、展览等系列活动,1346个金砖及“金砖+”项目参加大赛,发布《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指数》等成果文件。完成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实体注册,已具备独立化运作条件。进一步优化8个金砖赋能平台功能,丰富面向金砖及“金砖+”业务模块,提升平台实用性和权威性,打造各方重要合作平台。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张添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