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改革概况


  一、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管理机制,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印发《厦门市支持企业总部用地若干措施》等,已按多用途混合使用方式新供应轨道上盖项目1宗,通过土地用途变更盘活商办类项目16宗、工业仓储类项目4宗。二是完善危险房屋管理机制,健全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制度。印发《厦门市经营性自建房挂牌巡检实施细则》等,建立全市房屋城乡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定期巡检制度;稳妥推进厦门市房票补偿制度改革,房票累计开票面值超44亿元。三是加快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开展2023年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首批认定756人;举办“四海归鹭”和海外优秀青年留学人才厦门行等特色引才活动。四是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健全公共数据共享机制,试点工业领域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推动数据港建设。印发《厦门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实施方案》等,已汇聚公共数据75亿条,开放数据15亿条;印发《厦门市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实施方案》,建立重点企业库,初步入库企业42家。
  二、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一是健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机制,启动企业千亿研发投入引领计划,推进福厦泉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科技集群、科技强度排名分别跃升至全球城市第80位、第81位;印发《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方案》《厦门市关于进一步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若干措施》,拨付科技扶持资金21.83亿元。二是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健全厦门科学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库,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54家、市级23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海辰储能成为厦门首家独角兽企业;召开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启动厦门科学城,成立厦门科学城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三是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或新型研发机构,争创能源材料、海洋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新引进并启动建设天津大学“厦门市北洋脑机接口与智慧健康创新研究院”等6家新型研发机构;筹建厦门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加快嘉庚、翔安创新实验室建设。四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揭榜挂帅”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出台《厦门市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指引》,2023年立项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正极的研究及产业化等6个“揭榜挂帅”科技项目,资助总额约3526万元。
  三、推进系统集成式财政管理改革
  一是打造“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升级版,印发《关于鼓励企业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若干意见》,将技术创新基金、增信基金规模扩大到300亿元,新设供应链协作基金、产业链招商基金和先进制造业基金,系列政策已撬动超800亿元社会资本支持企业。二是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策划生成厦门科学城和海洋高新产业园等综合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印发《厦门市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方案》,加快推动资产盘活;用好城市建设投资基金,已设立轨道和同翔产业园两个子基金,募资规模200亿元。三是推进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结合厦门市零基预算改革,编制产业扶持、公共服务和重大基建三类政府保障事项清单;以清单方式、采用正列举形式,明确市级事权、市区共同事权,三张清单涵盖教育、卫生健康、民生等27个领域、414项事项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四是优化土地收入分成体制,制定新一轮土地出让收支财政管理体制。
  四、培育高质量经营主体
  一是巩固国企改革成果,推进市属国企创建“双一流”专项工程,持续完善董事会建设,积极稳妥分类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国企领导人员分类分层考核机制。研究制定厦门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市属国企加快“世界一流、国内一流”企业建设,指导市属国企一企一策制定价值创造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开展市属国有企业董事会工作规则研究;指导建发集团、国有资本公司等市场竞争类企业加大职业经理人选聘,推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层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进一步深化推动不同类别企业、不同类型领导人员差异化考核机制,突出不同考核重点,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及权重。二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出台《厦门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等;办好厦门企业家日系列活动,发布2023厦门市民营企业100强榜单,组织11家市工商联战略合作银行与民企代表举行银企授信签约仪式,授信金额95亿元。
  五、深化金融领域改革
  一是建设多层次两岸金融市场,探索增强市场流动性和融资能力的有效机制。印发实施《厦门市法人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大两岸合资金融机构政策支持;持续做大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台资企业板”规模,截至2023年12月末,共展示台资企业1278家,挂牌9家;台商海峡两岸产业基金项目完成中基协私募股权管理人登记,并发起设立首支全国台商参与的台商基金;路桥信息成为厦门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二是推动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申报建设,稳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创工作;截至2023年12月末,“厦绿融”系统已入库223家绿色融资企业、52个绿色融资项目;落地全省首单绿色科创债、智网减排贷。三是完善金融支持创新和产业机制,厦门国际银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中小微企业绿色信贷服务”入选全省第二批监管沙箱项目;设立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融资增信基金。四是设立供应链金融创新中心,探索绿色新能源、交通物流等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设立厦门市思明区鹭江供应链金融创新中心,首个重点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绿色供应链金融”向全市1400余家中小微企业投放信贷资金31.11亿元。五是创新共益债务融资服务管理,强化破产公共事务中心对危困企业的帮扶拯救力度,2023年协调到位破产重整并购融资1.2亿余元,发放无息共益债务500万元。
  六、优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印发实施《厦门市再创营商环境新优势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配套出台两批117项市级营商环境提升重点任务清单;成功举办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现场会,“九八投洽会”期间举办首届营商环境论坛。二是健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推进知识产权CBD等载体建设,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获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入选全国第二批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出台《关于知识产权案件管辖的工作指引》,知识产权案件入选最高法院案例库;海丝中央法务区知识产权专业调解室工作亮点被最高法院编入《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2年)》;知识产权CBD已入驻知识产权相关业态企业14家。三是推进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建设,开展第三方公平竞争独立审查创新试点。成立商业秘密保护创新服务中心,打造“秘立方”试点工作品牌,创新三位一体的商业秘密保护服务模式;印发《厦门市公平竞争第三方独立审查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等,组建并启用厦门市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独立审查专家库,首期聘请第三方审查专家18名。四是探索信用惠企便民新应用,2023年12月厦门市在全国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继续保持第一;全国首创“个人信用白鹭分+平台+金融机构”信用就医模式,“厦门市推进信用承诺审批改革体系化建设”荣获“全国信用承诺优秀案例”(福建省唯一入选案例)。五是积极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工作,市中级法院推出涉案企业合规改革11条措施,帮助1278家企业修复信用;市检察院启动全市首例台企刑事合规案件。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尚雅闪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