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2023年,厦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深学争优 敢为争先 实干争效”行动,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坚持抢机遇、强优势、挖潜力,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066.49亿元,突破8千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3.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73亿元,下降4.0%;第二产业增加值2867.94亿元,下降2.8%;第三产业增加值5170.81亿元,增长7.0%。三次产业结构为0.3∶35.6∶64.1。
从逐季情况看,一季度,全市经济在同期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了GDP增长2.8%的良好开局,上半年受外需不足等影响,下行回调至1.2%,三季度以来恢复步伐明显加快,前三季度GDP增速提升至2.0%,全年进一步增长至3.1%,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9和1.1个百分点,回升幅度高于全国、全省,经济“V”型回升态势较为明显。从近10年跨度看,增速上快于全国,总量上实现争先进位。10年GDP年均增速为6.9%,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经济韧性较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各区发展相对均衡,增速呈现“五升一降”,翔安、思明、集美、同安和湖里分别增长7.0%、5.6%、2.6%、1.5%和1.5%,海沧下降2.3%。
一、高质量发展有力推进
“调结构”持续加力,新兴产业步伐加快。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4.1%,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6%和40.2%,居全省第2位;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超六成,达61.7%;1—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27.9%,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
“转动能”加快推进,新兴动能蓄势聚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2023年,新能源产业工业产值增长32.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3个百分点,其中锂电池制造业产值增长1.1倍,产量增长3.1倍;新兴消费更加活跃,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和音像器材分别增长43.9%、36.9%、23.7%和7.3%;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互联网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7.5%和24.8%。
“强后劲”持续发力,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新增企业贡献突出。工业商贸新增企业产值成倍增长。2023年,新增百亿级工业企业3家,349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1.6倍;1034家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销售额增长2.7倍;24家新增限额以上住宿企业和65家新增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5倍和80.5%;205家新增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6倍。投资后劲显著增强。1042个新增项目本年完成投资1004.48亿元,拉动全市投资增长33.8个百分点。
二、农业降幅有所收窄
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35亿元,下降2.8%,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0.2个百分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下降0.6%、20.2%、10.3%和5.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长2.1%。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粮食、中草药材和瓜果类产量分别增长1.2%、0.7%和9.6%。
三、工业生产承压前行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上年持平,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3.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电子行业筑底回升,产值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4.5个百分点。机械装备增长7.0%,其中电力电器、通用设备、航空维修分别增长6.7%、14.3%和48.6%。黑色金属行业贡献突出,产值增长1.18倍,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个百分点。从企业看,16家企业增产超10亿元,合计增产433.47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0个百分点。
四、建筑业保持稳步增长
2023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3683.21亿元,增长5.9%,居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行业看,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业为主要行业,合计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91.6%,其中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总产值分别增长6.6%和6.4%。从资质看,特一级企业贡献突出。建筑业特级、一级资质企业总产值增长6.5%,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4.5%,合计拉动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增长5.5个百分点。从订单看,签订合同额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6207.39亿元,增长3.9%。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增长4.9%,拉动全市签订合同额增长2.5个百分点。
五、服务业支撑作用显著
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5170.81亿元,增长7.0%,居全省首位,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和批零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2%、13.0%、5.7%和3.1%,合计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1%,比1—8月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1.9%、31.6%和26.8%。
六、固定资产投资恢复增长
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比前三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9.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3.8%。服务业投资信心向好,在旅游饭店、民宿服务、餐饮业等行业投资的拉动下,全市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增长1.8倍,拉动投资增长0.8个百分点;金融业投资增长4.2倍,拉动投资增长1.1个百分点。大项目依然是项目投资的主要支撑,全市857个计划总投资超亿元项目完成投资占项目投资九成,其中30个计划总投资超50亿元项目完成投资增长5.2%。
七、消费市场逐步复苏
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3.33亿元,增长2.9%,比前三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商品零售、餐饮收入分别增长1.1%和16.7%。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777.64亿元,增长2.4%;限额以下单位实现零售额965.69亿元,增长3.9%。消费升级态势持续巩固,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43.9%、36.9%、23.7%和7.3%,合计拉动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个百分点。
八、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全省
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值9470.44亿元,增长2.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5和2.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其中,进口4995.95亿元,增长9.4%。新兴市场保持增长,对金砖4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RCEP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4.4%、1.4%和0.03%,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65%。进出口韧性稳步增强,大宗商品进口增长33.7%,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出口合计增长1.7倍。
九、社会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居民收支平稳增长。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62元,增长4.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880元,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06元,增长5.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13,比上年缩小0.05。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5.8%。民生保障持续推进。全年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增长5.2%;财政支出重点向民生倾斜,全年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占比达73.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市普惠性托位数超7000个,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53个,新增学位6.3万个;新增医疗床位2000张,获批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试点。
(厦门市统计局 刘富灿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