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概况
2022年,集美区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全力做好“两稳一保一防”工作,不断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经济总体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6.58亿元,比上年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0.3∶50.6∶49.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7.32亿元,下降2.4%;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42.34亿元,增长1.8%,其中区级财政收入46.07亿元,增长1.6%。
主导产业稳健运行。工业新兴动能不断成长,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89.05亿元,比上年增长0.4%;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67.38亿元,增长5.0%。软件信息业彰显韧性,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5.17亿元,增长28.8%;软件园三期新增注册企业3703家,增长1.2倍,落地注册资本金156.10亿元。批发零售业保持高位运行,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1924.04亿元,增长66.6%,增速稳居全市第一。
经济循环加快畅通。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5家零售额超亿元批发零售业企业实现零售额122.22亿元,增长10.4%,30家零售额超千万元住宿餐饮业企业实现零售额12.55亿元,增长10.3%。集美新城商气人气加速集聚,新城核心区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举办2022“集美欢乐购”促销活动,发放消费券718万元,带动销售额约4.7亿元。外商在集投资意愿进一步增强,新增外资项目129个,增资项目29个,合同利用外资9.0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4亿美元,东方花木兰、祥峰QFLP等亿元以上外资大项目陆续到资。
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66家,国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2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新增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各类商事主体2.60万户,集兆嘉全球结算总部、全球第三座红点设计博物馆、普盛食品南方总部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地。打造全市首个知识产权标准化在线庭审场所,全区专利授权量9054件,位居全市第一,其中发明1025件、实用新型6442件、外观设计1587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077件。签约落地厦门市金砖未来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项目。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发布高校产业技术联盟“四个一百”行动方案,开通全市首个先锋人才服务热线,引进高层次人才477名,年度新增市“双百”人才落户数连续八年位居全市第一。
金融赋能持续发力。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策划生成首批12个区级PPP项目,总投资74亿元。杏林湾基金聚集区新增注册基金418亿元,管理总规模突破1600亿元,占全市总量四成。区产业引导基金连续两年跻身“中国政府引导基金50强”榜单。升级TOP金融赋能研究院,成立“两岸金融服务中心”,对台资金清算额超180亿元。在国内率先实现以数字人民币奖励台企上市。成立全国首个台企上市服务联盟、全省首个台商增信基金。
营商环境向优而行。连续三年营商环境评估总指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排名全市第一。“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事项所占比重达99.4%。建成50个24小时e政务便民服务站,以及全省首个“优化营商环境执行工作室”。强化府院税联动,积极实施企业全域服务试点工作,打造“海丝法务税务普法服务中心”。率先全市开展直播政策宣讲,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13.6亿元,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29.5亿元。深入推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成立全国首个两岸青年创业创新行政赋能导师团。省级两岸融合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为台胞解难事办实事案例获国台办新闻发言人点赞。
二、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就业民生保障有力。全区登记用工企业3.8万家,比上年增长25.2%;新增就业2.75万人,现有在职人数40万人,增长9.2%;全年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7027人;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584人次;打造全市首个区级“青年友好城区线上校招平台”,创新开展“远鹭回歌”“城市定向探索赛”等引才宣传活动,202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突破97%。做实做细社会救助,低保扩面率15.6%,全年发放救助补助10594(户)次,发放各类救助补助2336.58万元(含低保金),发放残疾人“两补”2311.2万元;为50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实施新一轮幸福安康险项目,惠及老年人5万余人。
教育文体量质双升。新建中小学、幼儿园项目12个,新增小学建设学位8820个、幼儿园建设学位2430个,幼儿园公办率提高6.3个百分点。实现全区中小学教室空调和LED护眼灯全覆盖。集美中学入选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杏南中学通过省一级达标高中复评,英村(兑山)幼儿园通过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验收。新招聘编内教师342名,新确认市级骨干教师及以上称号328人,组建名师发展工作室27个,新增17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87.5%,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开展全区性文化活动20场,基层文体活动15场,举办海峡两岸赛龙舟系列活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等,31家研学单元获评省、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改造20片群众身边全民健身场地,正式启用维纳数字艺术园、闽南戏曲艺术中心。
公共服务扩容提质。新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个,其中医院3家、门诊部9个。新增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80人,其中执业医师260人、注册护士375人。川大华西厦门医院启动试运营,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集美院区投入使用,灌口中心卫生院通过二级医院评审,区妇幼保健院成为市妇幼保健院医联体合作医院,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市儿童医院签约共建区儿科医联体,32家村(社区)卫生所规范化率达到100%。在3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完成45户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新建普惠托育机构6家、普惠托位555个,普惠率提升18.8个百分点,普惠性托育镇(街)覆盖率达83.3%,全市首家民营企业全资投建托育机构开园。
城乡环境优化升级。高标准打造精细化示范街区1个,生成50个城乡建设品质提升项目,完成20条主次干道及商业大街提升改造。新增3295个停车泊位,超5000个道路泊位实现智慧化改造。完成55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惠及3967户居民。新增、改造提升园林绿地95.2公顷、公园绿地75.6公顷、绿道10.2公里、口袋公园7个,开工建设集美新城大学城带状公园,建成开放凤凰花公园、杏东公园。入围全国“数字乡村百强县”、首批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建成500亩高标准农田,成功培育2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97.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9,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区水环境11个监测点水质100%达标,劣Ⅴ类断面实现清零,6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和78个农村污水提升治理全部完成。垃圾夜间错峰直运量持续保持全市前列,岛外最大大件垃圾处理厂建成投用。
基层治理精细赋责。成立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完善“一网统管”,建设“智慧集美”平台。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分743个网格,新招录988名网格员,打造39个小区服务阵地、83个小区议事协商平台、145支小区服务队。制定小区治理小额“以奖代补”、居民公约等配套措施。坚持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积极探索“三破三立”工作机制,物业行业党组织数增长73.7%。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三年实现“双下降”,火灾起数比上年下降10.4%,防汛和森林防灭火形势持续稳定。开展安全生产基础数据摸排,形成20个行业领域监管服务对象清单。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5个,刑事警情下降8.7%,每万人发生起数全市最低,八类案件破案率100%,连续三年反恐综治考评全市第一,“三级巡防”工作机制经验在全市推广。全省首创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团体标准。信访总量和信访人次分别下降16.5%和16.8%,群众对信访件办理满意率96.3%。首创“党建+无欠薪标杆项目”,劳动纠纷结案率、劳动争议调解率位居全市第一。
(集美区政府办 高楚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