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厦门能源发展综述


  “十三五”期间,厦门经济总量从2015年的3806.94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6384.02亿元,年平均增长7.4%,随着厦门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节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社会总能耗平稳增长,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2015年全市全社会能源消费量为1263.02万吨标准煤,2020年增加到1532.01万吨标准煤,GDP能耗累计下降率15.14%,完成“十三五”进度的127.7%。
  2020年,是“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收官之年,根据《福建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2%,年均下降2.52%。经测算,2020年,厦门市全社会能源消费量1532.0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0.32%,“十三五”期间厦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实际完成15.1%,完成预期下降目标的127.7%,超额完成“十三五”厦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任务。
  一、能源消费主要特点
  能源消费增速低于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十三五”期间,厦门工业总产值增速远远高于能源消费量增速,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532.01万吨标准煤,比2015年增长21.3%,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5028.68亿元增至2020年的7336.58亿元,增长45.9%,能源消费增幅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4.6个百分点。能源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工业能耗控制成效明显。
  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天然气及电力等能源消费品种同比增长,其他能源消费品种下降。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消费原煤424.51万吨,比2015年增长7.6%;电力消费115.32亿千瓦时,增长22.2%;天然气消费4.02亿立方米,增长21.1%。规模以上工业油品消费下降幅度较大,其中汽油消费下降47.6%,柴油消费下降28.9%,燃料油消费下降85.9%。
  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比重上升。2020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25家,比2015年增加59家,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17.5万吨标准煤,比2015年增长20.8%,能耗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57.7%,比重比2015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能耗增幅较大,同比分别增长22.3%和66%。
  万吨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能耗占比提高。2020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超万吨标准煤的工业企业有41家,比2015年减少1家,这些重点耗能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281.36万吨标准煤,比2015年增加49.03万吨标准煤,增长21.1%,能耗占规上工业能耗总量的74.6%,比重比2015年提高0.6个百分点。这些万吨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能耗比上年增加的企业有25家,占61%。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下降幅度较大,火力发电煤耗上升。全市共有9家规上工业企业从事能源加工转换,比2015年多1家,全年投入能源316.78万吨标准煤,产出能源140.67万吨标准煤,分别比2015年增长23.6%和20.3%,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39.3%,比2015年下降6.33个百分点。加工转换效率下降的主要是近几年来全市发电、供热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使用价格便宜,热值较低的煤炭,导致加工转换效率下降。
  水资源消费稳定增长。2020年全年规上工业水能源消费量达到5.95亿立方米,比2015年增加0.72亿立方米,增长13.8%,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32.1个百分点。2020年再生水用水量变动幅度较大,同比增加11.07万立方米,主要是受联芯集成电路制造(厦门)有限公司大力推行节水技术措施,再生水用水量同比增加14.91万立方米所影响;雨水增加5.09万立方米主要是厦门华岳混凝土工程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下半年订单较多,雨水蓄水池扩大,雨水收集利用水量同比增加5.06万立方米。
  全市各区间能耗差异较大。受重点耗能企业的分布影响,全市各区的能源消费存在明显差异。海沧区由于拥有全市最大的耗能单位厦门华夏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全区规上工业能耗达184.4万吨标准煤,占全市的48.9%,位居各区之首;翔安区规上工业能耗为57.4万吨标准煤,占全市的15.2%,位居第二,重点耗能企业为东亚电力(厦门)有限公司和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集美区规上工业能耗为51.6万吨标准煤,占全市比重为13.7%,位居第三。
  从“十三五”各区能源消费增速情况看,各区能耗增长呈现“两降四升”,思明区、集美区能耗实现负增长,其余各区能耗为正增长,湖里区以114%的增幅位居各区首位,湖里区主要受新成立的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厦门市环境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影响,能耗增长幅度较大,同安区和翔安区增福较大原因是与五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增加700家有关,思明区能耗下降幅度较大是受近些年全市启动促进岛内工业企业搬迁岛外的政策影响。
  光伏发电初见成效,垃圾发电逐渐壮大。厦门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新能源利用方式,缓解能源供给瓶颈。2020年,太阳能发电企业华电(厦门)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22.8M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取得良好的效益,发电量同比增长57%,另外,随着城市化推进,人口增长,城市生活垃圾随之增长,2020年,垃圾焚烧发电厂厦门市环境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日处理垃圾量超过1200万吨,全年垃圾焚烧发电量超过4亿千瓦时,有力地促进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二、对策及建议
  明确能源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及各项政策。“十三五”期间,全市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节能法规和政策,对节能减排制度的完善及“十三五”节能目标的超额完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全市实施各种节能降耗措施,成效显著,分别超额完成了GDP能耗下降12%、10%和12%的能耗水平下降目标任务,2020年全市GDP能耗达到0.282吨标煤/万元,能耗水平在全国和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全市大企业在“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大都完成了节能改造工作,节能措施均已付诸实施,而中小微企业则由于资金状况、技术能力因素,节能动力不足,节能潜力不大。未来将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困难,减排目标完成难度逐年加大。随着经济总量的提高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将推动能源需求总量不断攀升,资源、环境因素对厦门市能源供应和消费提出新的挑战。合理解决能源问题,应坚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优先战略、新能源替代战略,正确地引导能源消费。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和环境发展战略,明确能源发展战略目标,制定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政策及结构调整政策,以适应“十四五”期间后工业发展阶段的要求及节能目标任务的完成,配合国家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加快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限制煤炭消费,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目前,全市能源消费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一次能源消费中传统化石能源比例高,电力资源主要是通过煤炭加工转化而来,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仍然过高,工业方面,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原煤消费实物量为424.51万吨,比2015年增加30万吨,增长7.6%,全市煤炭消费量的不断增长将增加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对全市推进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提出了严峻挑战。在交通方面,截止到2020年12月,全市机动车总数达到175.62万辆,同比增长5.7%,保有量创下历史新高,其排放PM2.5等污染物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日益严重,在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厦门的大背景下,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
  因此,必须加快能源消费结构性改革,推动厦门市能源消费的清洁化和低碳化,最重要的是要落实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具体措施,遏制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量的增长,大力开发和使用节能降耗技术,提高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使用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做好节能减排与保障能源供应两手抓工作。一方面,促进节能减排、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继优化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优化城市交通规划,降低交通排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和自行车,推广使用低排量和新能源汽车,提高低碳交通出行率。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大力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能源供应。全市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能源供应保障压力较大。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天然气及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而本地基本没有没有一次能源资源供应,能源自给率极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部分电力供应依赖外部调入,能源发展严重受制于国际和国内能源供需走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容易受到资源短缺、运力紧张、价格波动和运储设备不足等因素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全市能源供应,以天然气为例,通过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配套建设管道天然气设施、扩大天然气进口、稳定发展天然气交通运输、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及推进体制和价格改革等措施,确保天然气供应充足。
(厦门市统计局 郑朝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