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厦门旅游和会展业发展综述
厦门市旅游和会展业作为一个产业,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起步的。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旅游成为厦门市城市主要功能之一,旅游和会展业成为厦门市十大千亿产业链之一。旅游和会展业的发展从一个重要方面见证了厦门市改革开放的历程。
一、第一阶段:1978—1995年
改革开放前,厦门市长期处于对台前线,旅游业处于滞后状态;但作为滨海港口风景城市,发展旅游业已有初步基础。1978年,全市旅行社只有1家,即成立于1949年11月的厦门中国旅行社,也是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主要开放的景区有鼓浪屿、厦门园林植物园、南普陀寺、集美学村、华侨博物馆、中山公园、鸿山公园、金榜公园等;主要宾馆有华侨大酒店、厦门宾馆、厦门市政府第二招待所(鹭江宾馆)等。在交通方面,有铁路(只有鹰潭铁路)、水运(含海运)、公路。
1978年,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指出,“民航、旅游这两个行业很值得做”。在中央决策的鼓励引导下,厦门市旅游和会展业开始发展,工作目标主要是开发海外旅游市场和创收外汇。
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成立。1982年4月,厦门市成立旅游局,承担对旅游系统直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垂直领导和旅游行业管理的双重职责。1984年,胡里山炮台由军事单位借给厦门市旅游局直接管理并对游客开放。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鼓浪屿—万石山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但鼓浪屿景区和厦门园林植物园实际仍分别归鼓浪屿区委、区政府和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管理。1990年,市旅游局成立厦门市旅游培训中心,至1995年共培训各类人员2500多人次。1992年9月、1994年9月,市旅游局先后举办第一届、第二届厦门美食节。1993年组团赴北京、苏州参加第三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夺得团体金牌等金、银、铜牌16枚。至1995年,全市旅游企业职工达到2万多人,拥有固定资产2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达18亿元,创利税1亿多元。
旅行社成为行业管理的重点。除原有的厦门中国旅行社外,从1983年至1990年,先后成立了厦门中国国际旅行社、厦门中国青年旅行社、厦门市旅游总公司、厦门海外旅游公司等国有骨干旅行社。1985年国家旅游局颁布《旅行社暂行管理条例》后,厦门市旅游局与相关部门联合对旅行社和相关服务环节加强依法治理工作,并建立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和导游员登记、审计验证和业务年检等制度。1995年,全市推行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保留45家旅行社(其中一类社5家、二类社5家、三类社35家),吊销7家旅行社许可证。同时,将旅行社安全管理作为行业管理的重点工作。从1990年4月1日起,厦门市对旅行社接待的海外旅游者在华旅游期间统一实行旅游意外保险。1991年,对旅行社组织的团队用餐、购物实行定点制度。1993年,实施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此外,厦门的旅游车队组建工作于1984年开始起步。
旅游饭店涉外和标准化管理制度开始建立。1982年,实施旅游涉外饭店审批制度。1985年,全省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鹭江宾馆正式营业。此后,新建了悦华酒店、海景大酒店、湖滨饭店、东南亚大酒店、碧宫酒店等。1989年,全省星级评定工作首先在厦门市进行试点,评出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2家、二星级饭店2家。1992年,厦门市星级饭店全部通过复核,厦门悦华酒店获全省星级饭店评选总分第一名并荣登十佳榜首,鹭江宾馆获三星级饭店总分第一名。1993年,实施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关于加强宾馆饭店等旅游设施消防安全工作的通知》。至1995年底,厦门市已拥有旅游涉外饭店49家,其中星级饭店22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9家、二星级9家、一星级2家),合计客房约4700间,床位数9400张,职工人数1.18万人。此外还有中小型旅馆、饭店、招待所300家左右,床位约1.7万张。
境外客源市场得到有效拓展。在20世纪80年代,厦门市接待境外游客人次和旅游创汇数分别以每年26%和30%的速度递增;进入90年代后,增长速度放缓。在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方面,在1987年以前,港澳地区是厦门市主要的客源市场;从1988年起,台湾市场逐步超过港澳市场。在华侨华人的客源中,来自东南亚的华人占大多数。从1992年起,厦门市配合国家旅游局组织旅游主题年活动,海外市场尤其是外国人客源市场逐年上升。1993年,全年接待境外游客27.6万人次,在全国排名第十位;人次/天达102.9万,居全国第五位;旅游创汇8072.49万美元,居全国第九位。其中,外国游客首次突破10万人次大关,达10.89万人次,占全市境外游客39.5%,外国客源首次超过台湾客源。1995年,厦门市共接待境外游客25.44万人次,创汇1.59亿美元。
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初步组成。航空:1983年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正式通航,1994年升级为国家二类机场。1995年客运量为253万人次,在全国100多个机场中位居第六位,其中出入境客运量居第四位。至1995年,已开通6条国际、地区航线和45条国内航线,每周共有398个航班。铁路:1993年12月鹰厦铁路全线电气化改造完成。至1995年,厦门火车站客运列车运力达6对半,货运列车运力达15对,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468.42万人次。公路:先后建成国道324线、319线和省道205线厦门段。海运:1984年后,形成通往香港、广州、上海、温州等地的海上客运航线。
会展业萌芽起步。1978年,在中央决策的鼓励引导下,厦门市会展业开始萌芽起步。1985年5月,厦门市富山国际展览城作为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的现代化展览馆竣工投入使用,并于当年6月举办了厦门市第一个现代展览会——“厦门国际展览会85”。1987年9月6日创办了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1991年升格为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历经10年磨砺成长,由省内区域性洽谈会发展为口岸洽谈会,有19个部、省、市作为成员单位、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会参展的口岸性展会,成为厦门市自办展会的第一品牌,为厦门市自主举办展览会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从1985年至1996年,厦门市共举办160场展会。厦门展览形成自办展览与巡回展览并存,厦门展览机构开始培育自主展览的展览活动。
二、第二阶段:1995—2005年
l995年,全国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以后,国内旅游迅速发展,厦门市旅游业开始形成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相互促进的发展新阶段。1998年12月,厦门市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从1999年“十一”开始的旅游黄金周制度,将厦门市国内旅游发展推进快速道,并带动了出境旅游的初步发展。从1996年到2005年,全市旅游人数从515.31万人次增加到1712.88万人次,年均增长12.8%;旅游收入从65.09亿元增加到230.93亿元,年均增长13.5%;入境游客从33.71万人次增加到72.31万人次,年均增长7.9%;外汇收入从2.62亿美元到5.52亿美元,年均增长8.6%。实现了产业地位由一般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转变,产品结构由观光旅游产品向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为一体的都市旅游产品的转变。伴随着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升格举办和全市会展管理促进机制的建立,会展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培育出众多品牌会展项目和企业。
政府主导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1995年7月,中共厦门市第八次党代表大会确定了把厦门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战略。同年11月,成立厦门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并审议通过《厦门市旅游行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厦门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暂行规定》。1996年2月,市第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厦门市未来十五年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旅游服务业等七大重点产业,提出把厦门市建成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旅游口岸和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1997年11月,厦门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厦门市旅游管理条例》。1998年6月,设立厦门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确定1998年按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予以安排,今后每年以此为基数予以安排,并逐年增长。同年9月,颁布《厦门市旅游定点单位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72号)和《厦门市一日游管理暂行规定》。从1995年10月到1998年底,厦门市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全面推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大旅游的发展格局;1999年1月,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厦门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0年11月,国务院确定厦门市城市定位为“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2001年11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厦门市建设成为亚太地区著名的国际性、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2003年2月,出台《厦门市鼓励旅游业发展土地若干政策》。2004年2月,提出要“壮大旅游会展业规模”,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调整为1500万元。
旅游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九五”期间,厦门市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为鼓浪屿、曾厝垵—黄厝等14个游览区。“十五”期间,中山路步行街区、东部滨海度假休闲区、北辰山游览区等纳入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按照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2005年间,共完成旅游招商项目116个,仅建成营业的重要旅游区(点)就有厦门台湾民俗村(景州乐园)、鼓浪屿“海底世界”、胡里山炮台“荣光宝藏博物院”、“东方”和“凯歌”两个高尔夫国际乡村俱乐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等。2002年后,国际著名品牌酒店来厦门市投资意向开始增多,岛外旅游项目开始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此外,厦门市建成了环岛路,开通了旅游夜景工程,“海上看金门”游船项目成为厦门市知名旅游品牌。
厦门市入境和国内市场形成稳定格局。从1991年起,厦门市入境旅游进入全国旅游城市前十位的行列。从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来看,2000年台湾旅游者占全市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的34%,港澳旅游者占15%,华侨占1%,外国人占49%;2005年台湾旅游者占全市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的32.9%,港澳旅游者占11.4%,外国人占55.6%,外国人比例明显提高,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成为厦门市主要客源国。国内旅游市场得到快速发展。1995年5月1日开始实行的双休日制度和1999年10月1日推出的旅游黄金周制度,有力推动了厦门市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国内旅游促销在厦门市旅游宣传工作中的地位也日显重要。1997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54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53.3亿元(从1997年起一日游游客纳入统计范围);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61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186.2亿元。此阶段,厦门市旅游部门以“海上花园、温馨厦门”为宣传主题,采取多种手段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的成效。重点组团参加香港国际旅游展览会、日本JATA旅游展、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国内旅游会及国内地方性旅游展;举办了厦门美食节、台胞回乡旅游购物节、厦门花车巡游活动、厦门凤凰花旅游节等常态化的旅游节庆和2003年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2004年环球洲际小组中国总决赛等一次性的旅游节庆;制作和编印中、英、日、韩等多语种的VCD片、DVD片和宣传印刷品,并在全国性报纸、境内外电台和电视台作了厦门市旅游形象专题宣传,并于2000年建立了“厦门旅游网”。
旅游行业管理得到加强。成立了一些行业管理组织和旅游集团。1996年至1997年,厦门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和鼓浪屿区旅游局、集美区旅游事业局、同安区旅游事业局相继成立;厦门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并与市旅游局实行政企分开。2001年,厦门市旅游协会等6家独立的旅游行业协会合并为新的厦门市旅游协会。2003年,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成立,同时撤销鼓浪屿区。2003年、2004年,厦门建发旅游集团、厦门旅游集团、厦门航空旅游集团、夏商旅游集团、厦门海沧旅游投资公司相继成立,此阶段,旅游安全管理和旅游标准化管理成为行业管理工作的重点。从1996年1月1日起,在所有旅行社实行旅游意外险强制保险制度。从1999年“十一”旅游黄金周开始,市假日办、市旅游局严格执行“安全、秩序、质量、效益”的工作指导方针,协调相关部门和区政府共同抓好各次旅游黄金周的工作。2001年4月,厦门市率先实行导游人员规范管理服务IC卡管理办法,并于2002年启用新的国家导游管理系统。2002年7月经国家旅游局重新审核并批准,厦门市具有中国公民出国旅游业务经营资格的组团社由原来的1家增加到5家。2003年,全市旅游行业全力投入抗击“非典”斗争,并建立旅游公共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与此同时,根据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2000年厦门市旅游局开始组织开展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工作,至2005年共评定4A级旅游区(点)5家、3A级旅游区(点)1家。此外,至2005年12月,全市共有旅行社81家,其中可以从事中国公民出境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8家,注册导游人员2246人;旅游饭店近120家,其中星级旅游饭店62家。
对台及区域合作机制开始建立。对台旅游合作转向以推进双向旅游工作为重点。1996年3月,台北、高雄经澳门飞厦门航线正式开通。1997年8月,厦门市成为全国可为入境台胞落地办证和落地签注的4个城市之一。2001年1月,厦门、金门实现海上客运试点直航,台湾部分居民可经厦金航线来厦门市及大陆旅游。2003年,厦门市旅游协会与高雄旅行商业同业公会、金门县旅游发展协会分别签订旅游合作协议书。2004年12月,福建居民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旅游工作正式启动,为国家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摸索了经验。2005年2月,第八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在厦门市举行。9月,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在厦门市举办,此后每年在厦门市举办一届。同时,闽粤赣十三市、闽西南四市区域旅游合作开始起步。2001年11月,首届闽粤赣十三市旅游局长联谊会在厦门市举办;同年12月,闽粤赣十三市党政领导第七次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意见》。2004年、2005年,厦门、漳州、龙岩和泉州四市确定开展闽西南旅游区域合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开始建立。从1996年至1998年,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旅游厕所建设、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推广、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设立、指示性路牌的建设等。共新建、改建旅游厕所54座,12个行业推广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立139个指示性路牌,在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等游客集散地设立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投洽会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投资盛会。1997年1月24日,经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连举办十年的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升格为中国投资贸易谈谈会,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现商务部)独家主办。第一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富山国际展览城举办,与会国家和地区52个,与会境外客商6200人,签订合同项目1668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62.19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WAIPA)等多个国际组织相继加入,成为国际协办组织。1997年4月,第一届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台交会)在厦门市举办,从第五届开始更名为“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是中国第一个由海峡两岸携手主办的工业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品牌展会。
会展管理促进体制初步建立。1997年5月,为适应承办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需要,成立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市人民政府协调办公室(简称“9·8”协调办),1998年加挂厦门市人民政府会展协调办公室牌子,为各类大型展会提供保障服务。1999年4月,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成立,作为行业组织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助推会展业健康发展。2003年5月,厦门市颁布了《关于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会展业发展的工作重点,理顺会展业的组织领导与管理促进体制。2003年11月发布《厦门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试行办法》,设立会展专项资金扶持会展业发展。
会展业发展初见成效。为承接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的举办,厦门市于1997年开始筹建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并于2000年竣工承接了第四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2001年,第一届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在厦门市举办,同年,厦门会展集团等会展专业企业成立。从1997—2005年,厦门市共举办展览245场,并形成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三大展会品牌。
三、第三阶段:2006—2011年
2006年6月,厦门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努力把厦门市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和海峡两岸旅游互动的热点口岸城市”。会展业作为厦门市重点培育的百亿产业集群,会展管理促进体制进一步完善,会展业迎来繁荣发展。
旅游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出台《关于拉动旅游消费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扶持意见》和《关于鼓励旅游设施投资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扶持意见》等政策,建立健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和假日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两大机制,旅游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从2006年2011年,旅游人数从1857.3万人次增加到3522.94万人次,年均增长11.3%;旅游收入从252.82亿元增加到453.44亿元,年均增长10.2%;入境游客从101.17万人次增加到189.49万人次,年均增长11.0%;外汇收入从5.75亿美元增加到12.67亿美元,年均增长17.1%。
产业规模持壮大。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从5家增至10家(其中5A级1家、4A级9家),旅游饭店、社会旅馆等住宿设施由200多家、2万多间客房增至550多家、3.8万多间客房,旅行社由80家增至150家,导游员由2000多人增长到3500多人,并提前建成十大旅游酒店、十大旅游景区、十大旅游特色街区和十大场馆设施等“四个十”工程项目。比较优势日益突出,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在全省稳居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位,在全国28个重点旅游城市中排名第8位。2006年,鼓浪屿风景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为当时福建省两家5A级旅游景区之一。
龙头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充分发挥对台旅游区位优势,率先开放了福建居民赴金马澎旅游试点,年经厦赴台游人数从2008年的1.6万人增至2010年的16.5万人,设立了大陆首家台资旅行社,开辟了厦门至金门、澎湖和台湾本岛的“小三通”海空联运、空中直航、海上直航便捷通道,与金门、澎湖、台湾中部四县市和台南市、高雄市、基隆市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初步构建了厦门市与台湾旅游产业对接平台,海峡双向旅游热点口岸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不断提高。持推进闽西南五市、闽粤赣十三市、中国南方旅游城市协作体等层次的区域旅游协作,签署了系列协议,不断深化在海西旅游区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城市旅游营销效果显著。2004年至2011年,每年举办厦门花车巡游活动,从2005年起每年在厦门市举办海峡旅游博览会,从2011年起每年在厦门市举办台湾特色庙会(后改为两岸特色庙会),长期成为厦门市旅游节庆的知名品牌。2006年还精心组织第四届世界合唱节旅游接待工作。多次组团赴日、韩、泰和欧洲等地进行专题旅游推介;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全力打造闽西南旅游经济协作区和厦金(金门)、厦澎(澎湖)旅游合作,持牵头组织协调金门、澎湖及龙岩、漳州、泉州乃至武夷山、大金湖等周边城市和景区赴国内参加重点旅游和精品旅游推介会,以厦门市为枢纽的“大厦门旅游区”形象在市场上逐步确立,提高了厦门市旅游知名度和对海外旅游者的吸引力。
邮轮旅游开始发展。上世纪80年代,厦门港就成为中国大陆最早接待国际邮轮的港口之一。2004年3月,丽星邮轮开辟了“香港—厦门”之间的定期国际邮轮航班,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条定期国际邮轮航班。2008年6月,厦门国际邮轮中心正式启用,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地区最大的邮轮专用码头。2011年10月,厦门环球邮轮有限公司包租美国皇家加勒比“海洋神话”号国际邮轮,以厦门市为出发港,以台湾基隆和台中为访问港,最后在香港靠岸,首次实现了连接两岸三地的邮轮直航。从2004—2011年,厦门港共接待国际邮轮196艘次,旅客吞吐量约18.65万人次。
会展业管理促进体制更加完善。2006年,市商务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将会展统计纳入年度专项统计范围,并委托市会展协会负责具体统计工作,2008年将会议奖励纳入会展专项资金奖励范围。2009年,根据厦门市培育百亿产业集群的部署,会展业被列入重点培育的现代服务业百亿产业集群之一。制定《厦门市会展产业集群2009—2015年发展规划》,明确了总体目标和发展策略。2010—2012年,连主办三届“中国国际会议产业盛典暨会议产业厦门高峰论坛”,提出打造中国顶级会议目的地城市的发展目标,并纳入“十二五”规划。
会展业稳步发展。2006年,第一届中国(厦门)国际佛事用品展览会、第一届海峡西岸汽车博览会在厦门举办。2008年,“台交会”正式更名为厦门市对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并同时继使用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名称。从2010年第十三届台交会开始,同期举办中国(厦门)国际工程机械暨建材机械展览会。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大型博览会在厦门市兴起。2008年,第一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厦门市举办。重点会议品牌开始形成。2009年,由国台办等单位主办的第一届海峡论坛在厦门市举办,成为海峡两岸间最大的民间交流活动。从2006年至2011年,厦门市共举办展览575场,海峡论坛、中国(厦门)国际佛事用品展览会、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成为厦门市新的著名会展品牌。
四、第四阶段:2012—2018年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厦门市旅游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2012年9月,厦门市发布《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全力打造海峡旅游品牌,重点发展滨海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特色产品,不断强化和提升厦门市旅游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的功能,促进厦门市旅游业的国际化、现代化和一体化,实现旅游业持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开始进行的会展业升级发展和会展管理体制的调整,为会展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会展业呈现“量增质提效益升”的发展态势。
体制机制创新发展。2015年4月,印发《关于深化旅游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同年8月,成立厦门市旅游会展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全市高位推动旅游会展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同年,厦门市创建首批国家休闲旅游示范城市并获国家旅游局高分验收评审通过。2016年7月,印发《厦门市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实施若干意见》,同时开始创建全国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全域旅游工作扎实推进。2017年3月,厦门市旅游局更名为厦门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同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鼓浪屿以“历史国际社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会展实现高位优质发展。从2012年至2018年,全市旅游人数从4124.43万人次增加到8900.32万人次,年均增长13.7%;旅游收入从539.88亿元增加到1402.12亿元,年均增长17.2%;入境游客从230.02万人次增加到430.43万人次,年均增长11.0%;外汇收入从15.77亿美元到39.40亿美元,年均增长16.5%。旅游会展业成为厦门市第二条实现千亿产值的十大产业链之一,2015年旅游会展产业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150.36亿元。2016年,旅游会展产业总收入达1215亿元。2017年金砖会晤和鼓浪屿申遗成功后,厦门市旅游会展景气指数进一步攀升,2017年旅游会展实现总收入1408.5亿元,增长16.9%。2018年旅游会展实现总收入1660亿元,增长17.8%。2012—2018年,共接待过夜台湾同胞558.48万人次,大陆居民经厦门口岸赴台团队游客138.98万人次,厦门市对台双向旅游人次均居全国前列。台湾11个县市和台湾观光旅游总会等18个民间协会在厦设立旅游代表处,数量居全国之首。
旅游产业规模持壮大。从2012年至2018年,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从12家增至23家,旅游饭店、社会旅馆等住宿设施由1329家、7.44万间客房、11.56万张床位增至2666家、11.20万间客房、17.96万张床位;旅行社(不含外地在厦分社)由173家增至350家。跟踪推进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近百个,连年超额完成年度项目建设和投资计划目标。2018年在建及策划在谈旅游项目83个,其中在建及新投产项目52个,总投资额约690亿元。2018年计划投资7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89.8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4.8%。厦门海上世界、五缘湾游艇综合体、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等一批集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娱乐、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加快建设;璞尚酒店、佳逸酒店、万豪酒店等高品质的国际化项目投入运营;集美汽车小镇、动漫小镇、罗普特兵器科技馆等“旅游+”项目不断涌现。
全域旅游全面推进。2015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厦门市作为全域旅游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具备先天的发展基础和优势。2016年4月,召开厦门市全域旅游工作推进会,统筹布局、创新实践、高位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2016年8月,正式向国家旅游局申报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2017年5月,国家旅游局印发《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厦门市对标扎实开展创建工作。2018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选择在厦门市召开,是对厦门全域旅游发展取得成绩的认可。厦门市在旅游厕所建设、智慧旅游、对台旅游交流合作、旅游市场监管、旅游信用体系建设、导游体制改革、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走前列、作示范,为全国旅游业发展探索了更多有益的经验样本,得到了国家、省领导的高度肯定。2018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编制完成《厦门市全域旅游专项规划(2017—2035)》、《厦门市涉海旅游规划》、《厦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施规划》等规划和配套的三年行动计划。在旅游融入“多规合一”和全市空间布局“一张蓝图”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域旅游建设中,着力推动“旅游+”跨界融合。按照“全域旅游·跨界融合”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城旅一体、行业互通融合发展机制,将旅游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硬实力,通过联动挖潜、空间融合、业态互动,着力推动“旅游+会展”、“旅游+邮轮”、“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商贸”、“旅游+文创”、“旅游+康体”等领域高渗透融合发展,切实丰富旅游内涵。通过完善旅游和行业主管部门服务引导,企业、园区和协会主体发展、各区落地推进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通过与各区各部门联手,共同制定政策、共同布局发展、共同制订标准、共同搜集项目,在“旅游+”“+旅游”领域形成一批项目。拓展“上山下海”的空间和旅游增量发展思路,从空间布局入手,挖掘资源,找准短板,策划项目,谋求增量。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乡村旅游三年行动计划。截止2018年底,厦门市共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9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3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3个,中国最美(美丽)休闲乡村9个,福建最美休闲乡村4个。福建省乡村旅游休闲集镇4个,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28个,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4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5家,二星1家。省级观光工厂8家。
邮轮旅游等新业态得到重视。2012年,厦门市成立邮轮母港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厦门市邮轮产业发展,并设立邮轮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同年,13.8万吨级豪华邮轮“海洋航行者号”两次停靠厦门港。2013年10月,福建省旅游局在厦门市启动“十万游客国际邮轮两岸行”主题活动。2015年、2016年,16.78万吨级的“海洋量子号”、“海洋赞礼号”分别停靠厦门港。从2012年至2018年,厦门港共接待国际邮轮371艘次,合计旅客吞吐量约98万人次。2018年,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建立邮轮旅游联盟,首次开通68艘定期邮轮航次,打造横跨东南亚六国的长距离“一带一路”邮轮母港新航线,开启“邮轮+旅游+文化”的新模式,得到市场热烈反响。全年接待邮轮96艘次,挺进全国前三,其中邮轮母港85航次,旅客吞吐量超过32万人次。同时,建成大云房车露营地、豪威莱斯房车露营公园等露营地项目,初步形成以游艇制造业为“龙头”,以游艇俱乐部、游艇码头等配套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游艇行业协会为行业协调组织、相关服务业跟进发展的游艇产业链。
旅游营销国际化战略进一步实施。大力拓展东南亚、欧美和俄罗斯等重点入境旅游市场。继布点构建海外旅游营销中心,做大“海丝”主题旅游,实施亚洲旅游营销行动计划,吸引日韩、“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游客赴厦旅游;组织参加欧洲重要旅游展会,联合厦航、荷航加大宣传推广厦门旅游,设立厦门旅游欧洲咨询中心,实施欧洲旅游营销行动计划,拓展欧洲入境旅游市场;组织参加迈阿密邮轮旅游展,发挥厦门旅游美国咨询中心作用,持开展“口碑厦门”和借助中美省州旅游局长会议资源优势,实施北美市场精准营销。优选新媒体互联网平台,加大线上线下复合营销力度。
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全面提升。2013年,以贯彻施行《旅游法》为契机,集中执法力量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从2013—2018年,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95件,处以行政罚款426.37万元。建立市场监管联动工作机制,实施12315服务热线旅游投诉“一口受理、分头处置、限期办理、快处先赔”。2018年,成立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办公室,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实施《厦门市进一步优化旅游市场秩序工作方案》,旅游市场整治取得显著成效。为规范民宿管理,2017年5月印发《厦门市民宿管理暂行办法》。同时,从2015—2018年,新、改建旅游厕所196座,并统一规范了全市旅游道路指示牌,厦门旅游集散中心及智慧旅游服务网络建设更加健全。
会展业升级发展落实推进。2012年,厦门市将旅游会展业作为重点打造的千亿产业链,提出会展业升级发展要求。厦门市会议展览事务局牵头落实升级发展工作,研究制定了系列文件,先后出台了《厦门市会展产业升级工作方案》、《厦门会展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关于促进会展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为进一步提升厦门会展业的保障服务水平,推动会展业更快更好地发展,2012年7月,厦门市会议展览事务局成立,承接全市会展业管理促进工作。2015年1月,印发《厦门市经贸专业展场地租金补助办法》。2016年2月,出台《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力推动会展业改革创新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2017年修改完善《厦门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厦门市经贸专业展场地租金补助办法》等扶持政策,继保持会展扶持政策在全国会展城市中的领先地位。
会展业平台建设日益完善。以会展营销厦门为理念,以“金砖厦门·会展名城”为营销口号,制作全新的会展业LOGO标识和VI体系,金砖厦门宣传片,中英文宣传画册,策划全球营销方案,对接国际、国内优质会展资源,积极参加境内外专业会展营销推广活动,搭建国际合作网络。培育“厦门国际会展周”,进一步深化与港澳台、北上广的会展交流合作,联手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搭建金砖国家暨一带一路沿线会展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完善“厦门市会展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中英文版),全年点击率在亚洲地区城市会展网中名列头筹,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建立双语版网站的会展城市。在国内会展城市中率先建设会展大数据平台,以投洽会为基础的“厦门市会展业信息化服务系统”,与“大数据+智能制造”、“大数据+现代服务业”平台有效对接,发挥会展业与主体产业的融合发展和招商引资。
会展业发展成效进一步呈现。为进一步推动厦门市“中国会展典范城市”和“国际会展名城”的建设,2012年9月,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二期3万多平方米的室内展厅投入使用,使国际会展中心的室内展览面积规模达到12万平方米。这一阶段,投洽会、石材展、佛事用品展先后成为国际同类展会中全球规模最大的会展活动。工博会、文博会、茶博会、游艇展、旅博会等国内领先展会的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厦门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厦门市会展业的发展成效获得国内外会展界和媒体的广泛肯定与认可。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石材展览会被亚洲会展协会联盟(AFECA)评为2016亚洲杰出展览奖;厦门国际会展中心被亚洲会展协会联盟评为最佳场馆奖。被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由国家商务部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的上海会展研究院(SMI)发布《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研究报告2016》中,厦门市荣登“世界会展城市实力排行榜”第54位,在国内排名第10位。2017年,为迎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简称“厦门会晤”)的举办,会展及相关设施全面改善。“厦门会晤”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会展业,特别是会议业的快速增长。从2013—2018年,厦门市展览业的成绩尤其显著,共举办展览1241场,展览面积1196.73万平方米;共举办会议39426场,外来参会总人数819.58万人;会展经济效益约1981.21亿元。
回顾四十年厦门市旅游和会展业发展的历程,认识到今天的产业规模、质量、品牌确实来之不易,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由几代旅游和会展从业人员共同努力奋斗创造的。步入新时代,厦门市旅游会展业将把握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要求,勇于创新,扎实推进,为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厦门市旅发委 付锦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