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厦门交通运输发展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陆拥有了第一座跨越海峡的公路大桥、第一条快速干线、第一条海底隧道、第一条轨道交通、第一个自动化码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厦门交通运输部门充分利用特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在基础设施方面不断加大投入、追跑赶超,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
    一、铁路建设落后局面明显改观
    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中,厦门仅有1957年建成的鹰厦铁路这一条铁路,落后的铁路建设严重制约厦门经济的发展。2005年9月30日,福厦铁路正式动工兴建拉开厦门铁路建设的大幕,厦门铁路建设由此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福厦铁路开通运营;2012年,龙厦铁路竣工通车;2013年,厦深铁路建成开通,厦门市境内增加了3条、单线总里程约九十五公里的高等级铁路。新建福厦铁路(福厦高铁)于2017年9月30日全线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建成通车。同时,厦门铁路站场建设也不断完善配套。厦门北站2007年动工,2010年与福厦铁路同步建成投用;厦门火车站2012年开始改扩建、2016年全面完成并恢复运营;前场铁路大型货场2012年展开施工,2016年竣工投产,东孚货运编组站升级改造也同步完成;厦门北动车运用所2014年开始建设,2017年底投入使用,客车整备所迁建于2018年底完成。目前,厦门地区已经形成客运以厦门北站与厦门站并重,货运以前场铁路大型货场、东孚编组站为基地支撑,配套动车运用所和客车整备所检测维护保障的较为完整的铁路运输体系,厦门市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心城市。
    二、公路建设实现新跨越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后,公路兴建和改建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厦门境内国道319线东渡至石鼓山段、省道205线双涵至石鼓山段、国道324线同安城关改线等工程相继改造完成,初步缓解厦门岛内外道路交通紧张状况。至1989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03.50公里,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近二百多公里,公路密度为47.43公里/百平方公里。进入90年代,厦门公路面貌和总体实力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各项养护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已基本达到“畅、洁、绿、美”标准,厦门公路跨入全国先进的行列。至2000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数已达1051.22公里,路网密度达68.4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前列。高级路面达475公里,次高级路面171公里,桥梁205座,总长达1.50万米,公路绿化面积达621万平方米,绿化率达100%,干线好路率93.7%,优良率75.0%。县乡公路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达全市公路总里程的56.0%,实现乡镇与行政村100%通公路。
    “十一五”以来,厦门公路驶入快车道,以仙岳路、成功大道“十字型”快速路为基础,依托跨海通道,形成三条放射干线,分别在城市扩展的西、北、东三个不同方向上与区域快速交通走廊相衔接,初步形成“一环、三射”的厦门城市快速路主骨架,“大交通”格局雏形初现。通过全面推进“两环八射”快速路网建设,加速推动快速路和普通道路的转换衔接,完成一批重要通道和节点改造工程,全市道路路网系统承载力和运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作为国家公路主枢纽城市,厦门已建成以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和镇村道路为筋脉的路网体系。至2018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不含自然村道)2191.2公里,其中国道236.8公里,省道252.1公里,县道409.0公里,乡道728.9公里,村道564.4公里。设施量方面,列入市公路局专业养护的隧道12座,大型桥梁27座,大型桥梁27座,路灯及夜景灯15.9万盏,下穿通道泵站20座。
    三、港口建设蓬勃发展
    40年来,厦门港通过对标新加坡、香港等先进港口,不断加大码头、航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适应和满足船舶大型化要求。
    一是码头建设持发力。1984年底,东渡港区一期工程建成,厦门港最大靠泊能力一举从3000吨级跃升至5万吨级,开始跻身国内先进港口行列。1993年招银港区起步码头3.5万吨级多用途码头基槽挖泥工程正式开工,并于1995年开始试运行。厦门港海沧港区2#泊位(3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于1997年正式投入试运营,国际货柜码头、海润集装箱码头、嵩屿(一期、二期)集装箱码头、远海集装箱码头和新海达集装箱码头等大型专业化泊位陆建成投产,具备了同时停靠5艘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的能力,进一步满足集装箱运输快速增长的需求。至2018年末,厦门港共有生产性泊位16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6个。全港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78亿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到1033万标箱,旅客年吞吐能力达到1938万人次;汽车年通过能力达122万辆。
    二是航道建设快速发展。厦门港进港航道自湾口外东碇岛附近20米等深线处起,经青屿水道至鼓浪屿西南海2#灯浮附近为主航道,由主航道通向各港区的航道为支航道。2004年,1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竣工,主航道和海沧支航道可满足第六代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油轮乘潮通航的要求。主航道扩建四期工程于2017年9月提前投用,厦门港的主航道已具备“双车道”通航能力。现厦门港主航道全航段满足吃水15.5米的20万吨级集装箱船与15万吨级集装箱船组合全潮双线通航,局部航段满足运营20万吨级集装箱船全潮双线通航要求。
    四、民航建设成绩斐然
    厦门机场伴随着特区的建设应运而生。1982年1月厦门机场动工建设,1983年10月正式通航。1996年机场三号候机楼(T3)启用,2014年T4候机楼投入运营。至此,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迎来双楼运营,年旅客吞吐能力上升至2700万人次。“十二五”期间,厦门提出建设厦门新机场。厦门新机场(建设中)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大嶝岛与小嶝岛之间,用地规划约二十五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造地约十七平方公里。新机场主体工程预计2024年基本完成。新机场的飞行区等级为4F级,跑道长度3800米,属国际现有最高等级。
    五、邮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998年,厦门市邮政局正式对外挂牌,2012年,厦门市邮政管理局揭牌成立。2015年,厦门修订出台了《厦门市邮政设施专项规划》,加速推进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网点科学布局步伐。
    至2018年,厦门邮政有邮政支局所87个,投递部(站)27个;全市共有许可快递企业106家,备案分支机构550个。
    邮政寄递业务覆盖地区更广,投递邮路总里程从1985年的3607公里延伸至2018年的1.53万公里(其中农村邮路1.06万公里),投递段道从186条增至467条。厦门邮政同时还承担着闽南地区的邮件中转及对台通信任务。两岸邮政于2008年签订了《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厦门邮政率先通过空运或海运直航开启两岸信件、包裹往来;2018年厦门对台邮件交换中心正式挂牌,台湾进口大陆全境的两岸速递邮件可在厦门国际邮件互换局办理入境通关手,成为两岸邮件往来的主要中转地和集散地。
    六、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公交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稳步发展。1980年起,厦门城市公交先后兴建市区各县及近郊、远郊主要站点乘客候车廊,并于1995年起开始建设不锈钢广告式候车廊。“十二五”以来,先后建成投用第一码头、会展中心等一批公交枢纽站、首末站27个,配套建设21个加油站和8个加气站,为公交线网的优化提供基础条件支撑。
    二是快速公交(BRT)建设领先国内水平。2008年厦门市高架BRT线路建成投入运营。至2018年末,BRT快线线网总长度60公里,共有8条路线,全线共有44个车站(高架站28个,地面站16个)。
    三是轨道交通建设实现零的突破。2012年,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批,厦门地铁2022年目标网由1、2、3、4、6号线共5条线组成,线路长度约二百二十四公里,共设车站133座(其中换乘站12座);2013年,厦门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5—2016年,地铁2号、3号、4号、6号线陆动工。2017年,厦门地铁1号线全线贯通及全线车站主体封顶。2018年,累计进站客运量4163.41万人次,日均11.41万人次,总开行列车10.70万列次,运营里程311.15万列公里,运行图兑现率100%,正点率99.97%。

(厦门市交通局  林琳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