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类型集中,外资经济为主导
厦门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对外开放早吸引外资强,外资企业在厦蓬勃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外资企业在高技术制造业中居主导地位。2018年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235个,占全部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12.8%,外资企业整体规模较大,近六成企业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技术实力较强,主导作用明显,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949.24亿元,占全部高技术制造业的69.3%。
2018年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情况
登记注册类型 |
企业数 |
资产总计 |
营业收入 |
期末从业人数 |
||||
绝对数(个) |
占比 |
绝对数(亿元) |
占比 |
绝对数(亿元) |
占比 |
绝对数(万人) |
占比 |
|
合计 |
1828 |
100.0 |
2704.65 |
100.0 |
2811.87 |
100.0 |
21.07 |
100.0 |
内资企业 |
1593 |
87.1 |
1394.37 |
51.6 |
862.62 |
30.7 |
10.52 |
50.0 |
#有限责任公司 |
157 |
8.6 |
804.94 |
29.8 |
445.06 |
15.8 |
4.09 |
19.4 |
股份有限公司 |
28 |
1.5 |
213.31 |
7.9 |
112.69 |
4.0 |
1.34 |
6.4 |
私营企业 |
1404 |
76.8 |
369.04 |
13.6 |
304.00 |
10.8 |
5.07 |
24.1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119 |
6.5 |
505.89 |
18.7 |
785.70 |
27.9 |
4.95 |
23.5 |
外商投资企业 |
116 |
6.3 |
804.38 |
29.7 |
1163.54 |
41.4 |
5.60 |
26.6 |
从企业数量看,私营企业占比大。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中,内资企业1593个,占全部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87.1%;内资企业又以私营企业为主,有私营企业1404个,占全部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7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35个,占12.9%。
(三)发展区域集中,火炬高新区为主场
火炬高新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厦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厦门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2018年,火炬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企业436个,占全市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23.9%;实现营业收入2125.76亿元,占全市高技术制造业的75.6%。从行政区域看,在火炬“一园多区”的带动下,高技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湖里区和翔安区,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87.21亿元和810.85亿元,分别占全市高技术制造业的49.3%和28.8%。
2018年按地区分组的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情况
地区 |
企业数 |
营业收入 |
||
绝对量(个) |
占比(%) |
绝对量(亿元) |
占比(%) |
|
全市 |
1828 |
100.0 |
2811.87 |
100.0 |
思明区 |
72 |
3.9 |
71.12 |
2.5 |
海沧区 |
272 |
14.9 |
237.39 |
8.4 |
湖里区 |
375 |
20.5 |
1387.21 |
49.3 |
集美区 |
440 |
24.1 |
161.41 |
5.7 |
同安区 |
363 |
19.9 |
143.88 |
5.1 |
翔安区 |
306 |
16.7 |
810.85 |
28.8 |
火炬高新区 |
436 |
23.9 |
2125.76 |
75.6 |
三、产业发展呈现“三变化”
(一)从业人员逐渐减少
近年来,随着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工业用工成本逐渐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逐步萎缩,加之机器换人步伐稳步推进,厦门市工业从业人员相对减少,而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减少更为明显。2018年厦门市全部工业从业人员仅比2013年增长3.4%,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21.07万人,比2013年下降1.0%。厦门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企均从业人数大幅减少,从2013年的182.24人,减少为2018年的115.26人,减幅达36.8%。其中,电子及相关产业走在技术升级的最前端,从业人员减少显著,高技术六大产业中的最大行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数从2013年的826家增加到2018年的1243家,企业数增长50.5%,但从业人员下降3.6%。
2018年按行业分组的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情况
行 业 |
营业收入 |
期末从业人员 |
||
2018年(亿元) |
比2013年增长(%) |
2018年(万人) |
比2013年增长(%) |
|
合计 |
2811.87 |
35.2 |
21.07 |
-1.0 |
医药制造业 |
65.28 |
126.0 |
0.91 |
30.0 |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 |
142.04 |
64.6 |
0.57 |
0.0 |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
1847.59 |
26.3 |
16.36 |
-3.6 |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
650.27 |
59.3 |
1.62 |
-5.9 |
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
68.21 |
14.8 |
1.53 |
23.7 |
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
38.47 |
13.1 |
0.08 |
-9.7 |
(二)产出能力持续增强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厦门高技术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持续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人均产出大幅增加,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人均实现营业收入133.46万元,比2013年增长36.6%,比全部工业平均水平多54.1万元。2018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34.96万元/人,比2013年增长61.4%,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提高8.82万元/人。
(三)研发投入不断加大
近年来,厦门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厦门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达53.71亿元,比2013年增长61.4%,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达45.8%;R&D经费内部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为2.0%,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
由于研发投入不断加大,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专利快速增长。2018年,厦门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全年专利申请量303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523万件,分别比2013年增长103.0%和127.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为50.2%,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
四、产业规模全省占比“三领先”
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时间早,开放程度高,创新活力足,在高技术领域具备信息、人才、资源等方面优势,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基础扎实,发展速度快,在全省居重要地位。2018年,厦门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占全省34.0%;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占全省的31.8%;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件数分别占全省的35.7%和40.1%。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处于较高水平,2018年比重为17.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7个百分点。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比重也处领先水平,紧随深圳、西安、南京之后,位居第四位。
2018年副省级城市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情况
地区 |
企业数(个) |
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 |
全国 |
33573 |
9.5 |
福建省 |
1005 |
6.0 |
成都 |
552 |
16.5 |
南京 |
435 |
17.3 |
武汉 |
369 |
13.9 |
厦门 |
342 |
17.2 |
深圳 |
3538 |
39.5 |
广州 |
635 |
13.2 |
济南 |
215 |
9.2 |
西安 |
296 |
20.8 |
杭州 |
646 |
12.1 |
大连 |
104 |
6.5 |
宁波 |
665 |
8.9 |
青岛 |
239 |
7 |
沈阳 |
140 |
10.6 |
哈尔滨 |
无公报数据 |
|
长春 |
无公报数据 |
|
五、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出口交货值率下降
随着人工、用地、环保要求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我国工业产品出口红利减小,同时近年来国内市场蓬勃发展,厦门工业出口整体发展放缓。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率为37.1%,比2013年下降6.6个百分点,而以代工电子产品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影响更为明显。2018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为1285.29亿元,仅比2013年增长0.2%,出口交货值率为46.7%,比2013年下降16.7个百分点。六个行业中,仅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率略有增长,其他行业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下降最多、影响最大,2018年出口交货值率为53.8%,比2013年下降19.8个百分点。
(二)企业效益水平不高,影响发展后劲
利润率偏低。整体来看,近年来高技术制造业创利总量大幅增长,但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也大幅上升,平均利润率提升幅度较慢。2018年,厦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86%,低于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5.86%)1个百分点。
企业亏损情况不容忽视。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迭起,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亏损情况不容小觑。2018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亏损企业56家,亏损面为16.4%,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13.3%)高3.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9.6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的63.2%。
(三)产业和区域集中,发展不够均衡
从产业结构看,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相关行业,其他行业企业少,经济总量较小,发展基础较为薄弱。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六大产业中,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信息化学品制造业企业数合计517个,占全市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28.3%;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14.01亿元,仅占全市高技术制造业的11.2%。
从区域分布看,高技术制造业主要集中于火炬高新区,其它各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较弱。2018年,非火炬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有1392个,占全市的比重为76.1%,实现营业收入686.11亿元,占全市高技术制造业的24.4%。
六、对策与建议
当前,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全球经济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世界各国经济分化有所加剧,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以高精尖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重振计划,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一系列发展规划的实施,厦门高技术制造业着力化解风险困难,补足短板,强化优势,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利用倒逼机制,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当前,多边贸易摩擦层出不穷,“新冠肺炎”国际形势不容乐观,使得企业经营风险增加,高技术制造业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危中育新机,为此,厦门高技术制造业企业要充分预计困难挑战,积极推动优化资本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开拓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紧靠发展战略,加大招商投资力度
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技术升级改造和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快推进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优化布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为契机,建设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制高点。通过推进实施千亿产业链培育工程,发展和引进“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升级现有成熟的电子信息产业,夯实关键配套、集聚基地、人才队伍、政策环境等技术条件,推动高技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顺应发展规律,拓宽市场渠道
厦门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应积极应对贸易格局变化,加强与欧盟、东盟的产业贸易合作,拓展企业 “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同时要适应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弥补国际经济环境对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国际市场、国内市场齐头并进,确保产品市场的可持续性。
(四)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一是通过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金融部门降低科研贷款利息,税务部门加大企业研发支出的扣除力度。二是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三是通过产学研服务和项目支持,培育和引进一批前沿高技术企业,推动前沿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四是激励企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实现高技术产品的高附加值,提高企业的创利水平,提升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发挥火炬优势,推动产业均衡发展
发挥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园区特色,发挥其优良的招商能级作用和规模效应作用,不断提升火炬园区的产业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为高技术制造业提供发展大平台,带动各区协调发展。以5G新基建、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为载体,积极开拓航空航天、医疗设备、信息化学品产品市场应用,补齐高技术发展短板,实现高技术制造业在各领域遍地开花;同时,进一步夯实、壮大和提升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相关行业,实现高技术制造业电子及相关行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六)落实惠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继续执行、持续细化完善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融资、用地、物流以及电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切实减轻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经营负担,提高企业经营收益,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动力。二是积极利用金融手段,简化企业在各级市场上市融资、股权转让等流程和手续,着力盘活和改善高技术企业资产结构,提高权益资本比重,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三是增强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切实为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一企一策”服务,努力营造健康有序、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注释与说明:
1.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
2.按照《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7)》,高技术制造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相对高的制造业行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六个大类。
3.文中增速均为现价,没有扣除价格指数。
课题指导:彭 勇
课题成员:王诵诗 吴雅玲 陈晓婷
执笔:陈晓婷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