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公报

2015年厦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发布时间: 2016-02-17 14:27
| | | | |

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为目标,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自贸试验区取得阶段性成果,“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新进展,两岸交流合作深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厦门成为国内首批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社会融合示范试点城市等。

一、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四个季度累计GDP增幅分别为增长7.4%6.8%6.8%7.2%。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6亿元,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9亿元、1509亿元和1933.1亿元,分别下降0.5%、增长7.9%和增长6.5%。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为0.743.555.8,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

主要指标增幅快于全国全省。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二和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幅快于全国、全省10.83.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增幅快于全国、全省3.41.0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土地产出率由2010年的1.3亿元/平方公里提升到2015年的2.2亿元/平方公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耗水分别比上年下降4.7%3.8%

(二)工业夯实增长基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总产值5030.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实现增加值1254.1亿元,增长7.9%。全市出台促进工业稳增长的11条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从规模看,单月实现工业增加值从3月份开始已连续10个月保持在100亿以上,从增幅看,从4月份开始累计增幅保持逐月回升态势。从两大支柱看,全市电子、机械两大支柱行业分别实现产值1962.1亿元和1406.1亿元,合计实现产值336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7.0%。重点工业企业支撑全市工业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十亿元的企业有74家,合计实现产值311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9%

两化融合加速转型升级。2015年,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90.49,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88.99,两项指数继续稳居全国前列。全市出台加快智能制造发展10条措施,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启动24个机器换工项目,实现工业技改投资251.8亿元,增长15%,占工业投资的71.0%先进制造业集聚效果明显,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31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9%。制造业升级亮点频现,全市平板显示产业链实现产值1153亿元,是全市首条突破千亿的制造业产业链,厦门火炬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实现产值709.2亿元,台湾联华电子、清华紫光等集成电路巨头落户厦门,助力厦门成为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链实现产值94.7亿元,增长11.5%,海沧生物医药园区已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2015年,全市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2.1亿吨,增长2.5%,集装箱吞吐量918.3万标箱,增长7.1%,增幅居沿海八大干线港口前列,全国首个第四代自动化码头远海码头投入运营。

电商零售成为新增长点。201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8.4亿元,增长8.9%,其中限额以上主要电商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92.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9%,比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增长49.0%,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40.1%,涌现出“万翔网络”、“名鞋库”、“淘鞋网”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品牌。

加快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2015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53.4亿元,增长14.7%,占第三产业的18.3%至年末,金融机构实现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876.3亿元和7567亿元,增长16.0%13.9%实现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金额537.1亿元,两岸股权中心挂牌企业突破千家。

不断推进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建设。20151-11月,全市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90.1亿元,增长29.0%,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9.2个百分点。软件园二期是全国最大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区之一,培育了美图秀秀4399美亚柏科等全国知名的本土企业。

旅游会展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厦门获评为首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6035.9万人次,增长13.1%;旅游总收入832.4亿元,增长15.3%。全年举办各类展览总面积191万平方米,增长10.1%;举办会议参会人数135万人,增长57.6%,国际投资论坛等4项展会获亚洲杰出展会奖。

(四)都市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深入

现代都市农业继续做精做优。2015年,全市4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实现产值362亿元,销售收入349亿元,高标准农田、现代设施农业,菜篮子基地加快建设,闽南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农产品市场供应保持稳定,全市肉、菜自给率超过80%,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全国领先。

打造“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模式。探索生态资源保护、产业形态丰富、百姓增收致富良性循环机制。实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老区山区村改造项目15个,建设移民美丽家园11个。14个涉农镇街全部获评国家级生态镇,院前社闽台生态文化村建设取得成效。加大对大学生农业创业、农业电商平台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29家,注册登记家庭农场216户,带动周边农户8.4万户。

(五)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

自贸试验区取得阶段性成果。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共实施52项制度创新,其中18项全国首创。厦门首创“一照一码”在全国复制推广。率先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关检“一站式”查验,推进贸易便利化。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备案管理”管理模式。自贸区新设外资企业367家,合同外资17.4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41.8%。其中属于各区联动招商项目218个,合同利用外资10.3亿美元,占自贸区合同外资总额的59.2%区内跨境电商、融资租赁、保税展示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成为全国第三个开展飞机融资租赁业务的城市,引进16架飞机,沃洋优品、风信子跨境直购中心开业运营。

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全年合同利用外资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8.8%27.3%。其中现代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呈增长态势,服务业新设外资企业682家,合同利用外资29.7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71.4%,增长66.2%,其中增长较快的行业有商务服务业增长9.1倍、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6.6倍、科技服务业增长68.5%。全年实现进出口832.9亿美元,其中出口535亿美元,进口297.9亿美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成功举办厦洽会、国际海洋周等,开通厦蓉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实现“一带一路”与自贸试验区的紧密连接。

对台经贸往来更加密切。对台进出口总额65.9亿美元;新批台资企业(含转第三地)361个,增长1.2倍,合同台资8.7亿美元,增长99.5%,实际利用台资3.7亿美元,增长61.2%,台商投资涉及电子、家具、商务服务管理、科技服务、融资租赁、软件、批发贸易等领域;两岸贸易中心一期入驻率达100%,厦台海运快件专区实现双向对接,率先开展两岸知识产权合作,率先实现厦台两地海关信息共享和数据对接。

(六)重点投资投向明确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9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增幅居全省第四位。亿元新开工项目投资成倍增长,亿元新开工项目105个(不含房地产),增加25个;亿元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246.4亿元,增长1.6倍;亿元新开工项目投资283.8亿元,增长1倍。民间投资活力持续增强,在积极鼓励和拓展民间投资的政策驱动下,民间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完成民间投资868.3亿元,增长17.7%(口径不含国有、国有独资、国有联营、外商及港澳台投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全年实现基础设施投资590.4亿元,增长38.5%。加快对重点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合理布局,在轨道1-4号线全部开工、火车站主站房改扩建工程、厦航飞机购置等项目带动下,全年交通业实现投资312.8亿元,增长39.0%;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双试点城市,已建成纳入综合管廊的市政管线50公里,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引水隧道全线贯通,莲花水库主坝工程顺利完工,国际输送量最大的100万千瓦柔性直流输电项目投入使用,带动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04.6亿元,增长43.8%

岛外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岛外四个区共完成投资1336.1亿元,占全市投资的70.4%,投资规模从大到小分别是集美、海沧、翔安和同安,分别完成投资383.3亿元、369.5亿元、356.4亿元和226.9亿元。新城和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马銮湾、环东海域东部新城建设迅速启动,马銮湾新城策划生成项目485个、项目总投资620亿元,其中灌新路、新阳大道等155个项目已开工。环东海域东部新城起步区工作进展顺利。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快推进。

(七)民生生态持续改善

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8.0万人,至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2%,控制在4%年度目标以内。基本养老保险水平保持全国前列,企业退休职工月平均养老金提高到3118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245元。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扩增,第二医院三期、第三医院三期、海沧医院二期主体竣工,五缘医院、复旦中山医院等加速建设,全年全市共新增病床数850张,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待遇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调整为每人每年600元。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建成中小学25所,开建公办幼儿园19所,分别新增学位2万个和5千个,小学、初中和普高生均定额标准分别提高80元、120元和80元。

生态城市示范效应增强。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成为福建省首个通过验收的城市。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9.2%,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二,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清理河道345.8公里,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3.4%。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推进实施50个重点节能项目,实现年节能量4.58万标准煤。

二、经济运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效益有待提升

一方面,受产能过剩及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低位徘徊,全年下降4.6%。另一方面,人力、各项税费、融资等成本仍然保持增长,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管理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财务费用分别增长7.9%4.5%4.6%。受两项因素叠加影响,企业利润空间有所收窄,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118.8亿元,下降2.6%;实现利润总额173亿元,下降16.0%;实现利税总额315.6亿元,下降7.0%。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449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7.3%

(二)产业转型基础有待继续夯实

一方面,传统的化工、机械等原有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产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或产业转移等问题,亟待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全市重点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如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环保节能等,还未形成较大的规模和优势,新引进的新能源汽车尚在起步阶段,工业机器人关键部件依赖进口,产业链亟待改善,尚未对全市工业形成有力支撑。同时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在投资及人才储备方面也有待加强。受经济效益下滑影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增资扩产积极性不高,2015年,全市工业投资总量为全省九地市最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8.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0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的低迷将影响全市工业发展后劲。在人才方面,也存在领军人才较为匮乏,中端人才和技术工种人才流动性较大等问题,转型升级人才储备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服务业发展层次有待提高

全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虽然超过50%,但距离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金融、交通运输等支柱产业仍偏重于传统业态,批发零售业中大部分还是传统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利润水平正逐步收窄;金融业中,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入主要来源于利差收入,中间业务创新及盈利占比不高;交通运输业中,大部分物流企业只提供运输、装卸、仓储等简单服务,供应链管理的其他环节涉及较少。而关键性的现代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整体规模大多偏小,缺少全国知名的服务业品牌。

(四)投资边际效应下降,资金到位不容乐观

近年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稳定带动作用减弱,新增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由2010年的32.0%回落到2015年的9.8%,投资边际效用下降,投资带来的产出减少近三分之二。经济下行、资金链紧张等因素影响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2226.8亿元,虽然比上年增长10.3%,但仍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到位资金下降1.3%,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到位资金增长缓慢,将一定程度影响投资项目建设进度。

(五)出口形势严峻,消费支撑作用有待发挥

出口贸易受国内外市场影响较大,形势较为低迷。厦门外贸依存度达156%,处于全国较高水平,随着产品成本优势持续弱化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对全市出口带来较大挑战。同时,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存在一定的隐忧。受电商冲击、集团消费下滑、市政工程建设围挡影响,全年限额以上综合零售业零售额增长0.5%,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8.4个百分点,其中百货零售仅增长0.3%,超市零售仅增长0.6%。近年来,主要消费品汽车受到保有量较高、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已经由普及期的高速增长过渡到新阶段的中低速增长。而与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休闲消费等新一轮消费升级相契合的教育、医疗、养老、旅游休闲、文化等领域消费成长尚未能对全市消费市场产生较大的带动作用。

三、相关建议

(一)切实帮扶企业减轻负担,促进产品供需对接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减负机制,出台相应的优惠以及减负政策,并加快已出台政策的落实进度。切实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财务成本、物流成本等,为企业营造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借助厦门“贸洽会”、“工博会”等金牌展会,将本地拳头产品进行展示推介,拓展国内外市场,同时举办不同规模和专题的对接活动,为供需双方面对面交流对接提供平台,为企业间达成意向实现合作共赢搭建沟通桥梁。

(二)营造有利于产业转型的发展环境

以加快构建“5+3+10”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有针对性的引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带动性强、与全市重点产业链关联度较大的关键项目,带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方面,加大对资金、用地、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实现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从环境方面,做好产业园区和创新平台的配套建设工作,继续推进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特别是重点引进培养生根型企业和项目,对园区功能合理分区,为基地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从政策方面,对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从人才培养方面,以现有的海纳百川人才引进计划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引进与全市重点打造的产业链条相匹配的高精尖科研人才,同时,完善中端人才、技术工种人才培养机制,以厦门大学、在厦的国内顶尖科研院所为依托,与职业院校合作,紧贴市场需求,培养后备制造业人才,未雨绸缪,做好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人才储备工作。

()大力发展服务业新业态

重点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型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批发零售业方面,抓住电子商务深入发展的机遇,推动全市电子商务企业和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如快递物流、库存管理、检验检疫等加快发展;金融业方面,创新金融资产孵化培育器,积极孵化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资产交易、互联网金融等系列新型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业态,促进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地金融产业;软件信息方面,围绕协同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创建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的目标,加快发展动漫游戏、信息安全、大数据等产业,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融资租赁方面,围绕厦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的目标,以信息中枢、交易撮合、服务支持等三个基本概念为基础,推动融资租赁交易平台建设;交通运输方面,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供应链企业,培育本地物流供应链企业,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产品市场推广、渠道设计等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充分利用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优化投资效益,扩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领域,在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完善金融保障体系,发挥好产业基金的放大效应,同时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鼓励风投、创投等基金发展,打造投融资对接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五)创新供给侧促进消费增长

随着消费需求转型升级,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将成为主流,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将增加,生存型、数量型消费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结合厦门资源优势,从业态、产品、商业模式三方面进行创新,业态方面,大力拓展旅游消费、娱乐消费,开发家政养老、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本地有一定基础,可以深入挖掘的消费新业态;产品方面,抓住可穿戴设备、智慧家电、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带来的新一波消费浪潮,通过创新供给侧激活需求,通过丰富消费产品品种和完善相应的功能,不断激发消费需求;商业模式方面,发挥厦门自贸区政策优势,在区内加快推进跨境电商保税进口试点、积极推进汽车平行进口,建设大型高端免税店,吸引更多游客来厦购物消费,持续释放自贸区消费红利。